
見“ 窣堵波 ”。
“窣堵”是“窣堵波”的簡稱,來源于梵語“stūpa”的音譯,特指佛塔。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發音
讀音為sū dǔ(對應“窣堵波”的完整發音為sū dǔ bō)。其梵語原意與佛教建築中的塔有關,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于供奉舍利、經文或紀念佛陀的建築形式。
含義與用途
窣堵波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神聖與紀念,傳入中國後逐漸演變為佛塔。例如唐代黃滔在《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中提到:“釋之西天謂之窣堵波,中華謂之塔”,說明這一詞彙的跨文化演變。
文獻中的用例
結構與簡化形式
部分文獻中會省略“波”字,直接以“窣堵”代指佛塔,如宋代王安石《草堂懷古》中的“婁約身歸窣堵波”亦作“窣堵”。
總結來看,“窣堵”是佛教文化傳播中重要的音譯詞彙,承載着宗教與建築雙重意義,并在曆代文獻中廣泛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曆史流變,可參考佛教建築相關研究。
《窣堵》是一種漢字,其意思是指突然驚恐或害怕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的部首是穴(窗戶)部,右側的部首是由堵(用木頭堵住窗戶)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窣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據說有一個叫做窣堵炎帝的人,在古代擔任重要職位,他性格急躁而殘暴。因此,人們将他的名字用來形容突然間驚恐或害怕的表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以《窣堵》這個字來描述這種狀态。
在繁體字中,窣堵的寫法同樣保持不變,依然是由穴部和堵部組成。在傳統的古代漢字書法中,窣字的拆分是将窣堵的兩個部首分開寫,穴部寫在左邊,堵部寫在右邊,整體上形成一個漢字。
例句:
他聽到突然的響聲後,臉上頓時露出了窣堵的表情。
組詞:窣然、窣窣、窣地
近義詞:驚恐、害怕、恐懼、驚慌
反義詞:平靜、鎮定、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