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祿的意思、幹祿的詳細解釋
幹祿的解釋
南北朝 時勳貴、官吏對被役使的“幹”收取免役絹作為一種額外俸給,稱“幹祿”。《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猶以 波斯 狗為儀同、郡君,分其幹祿。”《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舊蒼頭 劉桃枝 等皆開府封王,其餘宦官、 胡 兒、歌舞人、見鬼人、官奴婢等濫得富貴者,殆将萬數……乃至狗、馬及鷹亦有儀同、郡君之號,有鬭鷄,號開府,皆食其幹祿。” 胡三省 注:“幹出所部之人,一幹輸絹十八匹,幹身放之。”
(1).求福。《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2).求祿位;求仕進。《論語·為政》:“ 子張 學幹祿。” 漢 王充 《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梁書·明山賓傳》:“兄 仲璋 嬰痼疾,家道屢空, 山賓 乃行幹祿。”《金史·隱逸傳序》:“後世幹祿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與歎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鮮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書癡》:“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幹祿之色,固灼然觀于外矣!”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幹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求取官職或俸祿:核心含義指通過努力或鑽營追求官職、地位和俸祿。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子張學幹祿”,即子張向孔子請教求官之道。
- 構詞解析:“幹”意為追求、謀求;“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祿或職位,如《漢典》解釋為“鑽營當官,追名逐利”。
2.曆史背景
- 南北朝時期的特殊用法:勳貴和官員通過向服役者收取“免役絹”作為額外收入,稱為“幹祿”。這種制度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與財富分配的特點。
3.經典文獻中的引用
- 儒家經典:孔子在《論語》中強調求官需“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即注重積累知識、言行謹慎。
- 文學典故:《聊齋志異·書癡》提到“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諷刺了盲目追求功名的現象。
4.其他語境中的含義
- 命理術語:在八字命理中,“幹祿”指日幹對應的祿神,象征福氣、財富或官職,但其吉兇需結合具體命格分析(此解釋多見于低權威性來源,需謹慎參考)。
“幹祿”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古代多指求仕進、謀官職,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現代研究中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曆史制度理解其演變。命理解釋則屬于衍生用法,需注意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祿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官員的俸祿或工作的收入。它的拆分部首是幹和禾,其中幹為上半部分,禾為下半部分。幹的筆畫數為3畫,禾的筆畫數為5畫。幹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職制度,當時官員的報酬很大程度上是由祿料形式提供的。
幹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現代常用的是幹祿這種寫法。幹祿在句子中的用法也很常見,例如:“他從政多年,一直享受着豐厚的幹祿。”這個例句表達了一個人在官職上獲得的報酬。
和幹祿相關的組詞有很多,比如幹部、祿位、祿山等。這些詞都和官職、報酬等概念有關。與幹祿意義相近的近義詞可以是俸祿、薪水、報酬等。它們都指代人們因工作或擔任官職而得到的收入。而反義詞方面可能沒有一個明确對應的詞彙,但可以使用沒有收入、無付酬等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