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祿的意思、幹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祿的解釋

南北朝 時勳貴、官吏對被役使的“幹”收取免役絹作為一種額外俸給,稱“幹祿”。《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猶以 波斯 狗為儀同、郡君,分其幹祿。”《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舊蒼頭 劉桃枝 等皆開府封王,其餘宦官、 胡 兒、歌舞人、見鬼人、官奴婢等濫得富貴者,殆将萬數……乃至狗、馬及鷹亦有儀同、郡君之號,有鬭鷄,號開府,皆食其幹祿。” 胡三省 注:“幹出所部之人,一幹輸絹十八匹,幹身放之。”


(1).求福。《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2).求祿位;求仕進。《論語·為政》:“ 子張 學幹祿。” 漢 王充 《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梁書·明山賓傳》:“兄 仲璋 嬰痼疾,家道屢空, 山賓 乃行幹祿。”《金史·隱逸傳序》:“後世幹祿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與歎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鮮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書癡》:“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幹祿之色,固灼然觀于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祿"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幹"意為求取、謀求;"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祿、官職。合指追求官職俸祿。《論語·為政》經典用例:"子張學幹祿"(子張向孔子請教求取官職的方法)。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幹祿:求取祿位。"

    并引清代學者王念孫《廣雅疏證》:"幹,求也;祿,位也。"

二、文化語境中的延伸義

  1. 科舉制度關聯

    在明清科舉語境中,"幹祿"特指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官職。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載:"唐宋以下,士之幹祿者必習科舉之文"。

  2. 貶義色彩演變

    隨着語義流變,該詞漸含功利性鑽營的貶義。如《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注:"後多指為謀利而奔走權門"。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形容對權位的刻意追逐。例如:

"其學術研究已異化為幹祿之具"(參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主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論語·為政》(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幹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曆史背景

3.經典文獻中的引用

4.其他語境中的含義

“幹祿”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古代多指求仕進、謀官職,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現代研究中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曆史制度理解其演變。命理解釋則屬于衍生用法,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貶解标表不吃勁不等賜茔從是村生泊長醋壇子丹書大悟鬥怒風機豐钜分茅錫土佛蘭西浮危鈎楯光彩貴仕過位河奔海聚混纏箭腳教谏戒曙镌發軍尉倈子廉清令聲漏水論兵買上囑下免俗謬辭摸盲盲鬧性子女兒酒攀拟炮口棚井潑鬼頭千妥萬當喬張做緻沙岸山骨觞祝繩削師訓隨事制宜探流逃行天家蹄囓偷餒土階讬公行私舞勺銷氛小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