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和畏懼。語出《詩·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沉約 《彈王源》:“明目腆顔,曾無愧畏。” 唐 孫樵 《刻武侯碑陰》:“洎受社稷寄,擅刑賞柄,曾心不愧畏。”
“愧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愧”(慚愧)和“畏”(畏懼)組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愧畏”表示因自身過錯或不足而産生的羞愧與敬畏雙重情感,常用來描述人在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反思。其核心源于《詩經·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強調行為需對得起他人且敬畏天道。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強調道德自省或對權威的敬懼,如“他面對錯誤深感愧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例句,可參考《詩經》、沈約《彈王源》等文獻來源。
愧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自己的過失或錯誤感到慚愧和畏懼的心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愧 = 忄(心)+ 鬼 → 9畫;畏 = 田 + 亻(人)+ 屍 → 10畫。
來源:愧畏是由“愧”,指内心悔恨,和“畏”,指害怕和懼怕,兩個詞合并而成的。表示一個人對于自己所犯錯誤或者罪過感到内心慚愧并對此深感畏懼。
繁體:愧畏(繁體字:“愧”和“畏”均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愧畏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具體的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記錄不詳,但在現代書法中,愧畏依然使用了傳統的字形,保持了古漢字的氣息。
例句:
1.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對自己感到非常愧畏。
2. 我犯了一個絕對不能犯的錯誤,我深感愧畏。
組詞:自愧不如、愧疚、愧對、自愧弗如等。
近義詞:慚愧、羞愧、慚愧、忏悔。
反義詞:得意、無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