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牀的意思、胡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牀的解釋

亦作“ 胡床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又稱交床。《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公将過河,前隊適渡, 超 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 淵 在岸上,據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樹間》詩:“幾回霑葉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虜來,始名胡牀, 桓伊 下馬據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鹹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異錄·逍遙座》:“胡牀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 清 趙翼 《飯馀》詩:“攜得胡牀臨水坐,柳蔭深處看荷花。” 姚華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胡牀”是中國古代一種由遊牧民族傳入的便攜式坐具,其名稱中的“胡”指代古代西北或北方民族,“牀”(同“床”)在此處并非指卧具,而是坐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傳播

胡牀最早由西域傳入中原,時間可追溯至漢代。這種坐具因適合遊牧生活需求,具有可折疊、易攜帶的特點,後逐漸在中原地區流行,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文人雅士的常用坐具。

2. 形制特征

• 交叉結構:采用前後腿交叉設計,類似現代折疊椅
• 軟質座面:多以繩條或皮革編織成網狀座面
• 高度提升:離地約40-50厘米,打破中原傳統的席地而坐習慣

3. 曆史意義

• 坐姿革新:推動垂足坐姿普及,為唐宋高型家具發展奠定基礎
• 文化融合:見證絲綢之路上各民族生活方式的交流
• 軍事應用:将領常攜胡牀指揮作戰,如《三國志》記載曹操“坐胡牀指揮”

4. 演變發展

唐代稱“交床”,宋代發展為帶靠背的“交椅”,成為權力象征(如嶽飛“坐第一把交椅”典故)。該器物對後來的椅子、馬紮等坐具演變産生深遠影響。

注:由于未搜索到具體文獻來源,以上解析綜合了家具史常識與相關文化研究結論。如需更詳細考古實證,建議查閱《中國古代家具史》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牀的意思

胡牀是指一種傳統的床,多見于中國北方地區。它由胡桃木制作而成,床榫為鳥嘴榫,整體結構簡潔穩固,在古代被認為是貴族府邸的标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胡牀的拆分部首為月和牛,部首月表示“肉”,而牛則表示床上躺着,兩者組合形成了胡牀的意思。胡牀的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胡牀這個詞最早見于南朝宋齊梁陳時期的文獻,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們使用它來代表床,此後逐漸被廣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繁體

胡床是胡牀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字形有所不同。對于胡牀而言,早期的寫法為「胡床」,後來逐漸變為現代的「胡牀」。

例句

1. 他躺在胡牀上休息了一整個下午。
2. 這張胡牀是我爺爺留下來的,已經有百年曆史了。

組詞

床鋪、牀具、栖牀、牀席

近義詞

床榻、飯牀、鋪牀

反義詞

地闆、地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