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 南朝 梁 沉约 《脚下履》诗:“丹墀上颯沓,玉殿下趋蹡。”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四折:“又不曾趋蹡天子堂,又不曾图画功臣像。”《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簪笏随朝,众圣趋蹡分左右。”参见“ 趋蹌 ”。
(2).奔走侍奉。 清 张云璈 《转饟行》:“即今名实全不副,更无一卒来趋蹡。”参见“ 趋蹌 ”。
(3).犹踉跄。行步不稳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忽一醉卒趋蹡而前曰:‘我能齎檄往。’”
趋蹡(qū qiāng)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趋”与“蹡”二字组合而成,本义指疾步行走的姿态,后引申为恭敬行礼的动作。以下是详细解析:
疾行貌
“趋”指快步走,“蹡”同“跄”,形容步伐有力、节奏分明。《汉语大词典》释为“疾行”㊟,强调行走时的迅捷与稳健,如《诗经·齐风·猗嗟》中“巧趋跄兮”即描绘舞者步态轻盈敏捷㊟。
恭敬行礼
古代礼仪要求臣子面见君王时小步快走以示敬畏,称为“趋蹡”。《礼记·曲礼》载:“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郑玄注:“行而张足曰趋”,结合“蹡”的庄重义,引申为礼敬之态㊟。
《说文解字》:“趋,走也”,本义为快步行走,后衍生出“趋向”“归附”等抽象含义㊟。
同“跄”,《说文》:“跄,动也”,形容步履有节律,如《尔雅·释训》“蹡蹡,动也”㊟。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 描写射手步伐矫健,技艺高超㊟。
“趋蹡俯仰,如景星之瑞。”
→ 形容举止合乎礼法,如祥瑞般庄严㊟。
今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及礼仪文化论述,如:
“传统宴席中,主人趋蹡迎客,尽显待客之道。”
(参考《中华礼仪大辞典》㊟)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卷页831。
㊟ 《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页182。
㊟ 《礼记正义》,郑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45。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63。
㊟ 《尔雅今注》,徐朝华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107。
㊟ 《后汉书集解》,王先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卷79页1021。
㊟ 《广韵校本》,周祖谟校,中华书局,2004年,页185。
㊟ 《中华礼仪大辞典》,李学勤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页76。
“趋蹡”(拼音:qū qiāng)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网络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礼仪性步态
指古代朝拜或进谒时,行走步调符合礼节节奏的姿态,带有庄重恭敬的意味。
例句:南朝沈约《脚下履》诗中的“丹墀上颯沓,玉殿下趋蹡”即描述此场景。
奔走侍奉
引申为为他人的事务奔走效劳,含侍奉、依附之意,如“趋炎附势”中的动态描述。
步履不稳
后衍生为形容行走踉跄、不稳的状态,接近“踉跄”一词的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文学创作,现代口语中罕见。若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明确具体含义。可通过查字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诗文验证用法。
碧空如洗长筵澄泉创议初平磁极丛筱大年三十道治打闲大愿力第一把交椅东坦动行舵手踱走法后王房地产浮滑羔裘革职横幅鹤神画癖祸尤碱地姜饼金刺惊潨集甯金羁酒在心头,事在肚里忌怨锔碗匠开倒车欬謦连珠营另样露红论家率勉买闲钱媚骨美髯公民献起敬青龙寺亲心绕道荣亲软锰矿失检竖子成名素分茶填格恬敏调幅为道汙亵遐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