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班駁 ”。1.雜色;色彩斑斓。《楚辭·劉向<九歎·憂苦>》:“同駑驘與椉駔兮,雜班駮與闒茸。” 王逸 注:“班駮,雜色也。”《西京雜記》卷一:“﹝山﹞上結藂條如車葢,葉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錦繡。”《魏書·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時,雲氣班駁,日十五分蝕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盧文弨 《<逸老堂詩話>跋》:“顧其書雖無大過人處,而叙述亦班駁可喜。”
3.錯落相間。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棗》:“正月一日日出時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棗。”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然柏瀝、芥子,并是躁藥;其徧體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漸塗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陳武 《高帝封建論》:“大抵創業之君,這些規模,人不得盡識,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班駮”是“斑駁”的異體寫法,指色彩錯雜、花紋不純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與用法
相關延伸
“班駮”與“斑駁”同義,均描述色彩、紋路雜亂不純的狀态,前者為古語寫法,後者為現代通用詞。
班駮(bān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部首分别是“王”和“馬”,意思分别是王和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王(4畫)和馬(10畫)。
班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它用來形容馬匹被安排在陣列中特定的位置,并參與戰鬥。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被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從事某種工作或任務。
在繁體字中,班駮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班駮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班闼,其中的“闼”部分由“門”和“戶”兩個部首組成。
以下是一個關于班駮的例句:“他們班駮有序地排列在舞台上,準備開始表演。”
班駮這個詞的組詞有班馬、駮步等。其中,班馬指的是在團隊中充當重要角色的人,駮步指的是按順序進行身體或步驟上的調整。
與班駮近義詞相關的詞語有組織、編隊等,它們都指的是一群人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或組織起來進行工作或活動。
至于班駮的反義詞,則可以是混亂、雜亂等,它們表示事物沒有經過良好的組織或安排,顯得雜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