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兵,休戰。《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靖兵,好以為事。” 杜預 注:“靖,息也。”
“靖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停止戰争、平息軍事沖突。以下是詳細解釋:
“靖兵”由“靖”和“兵”兩字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靖兵,好以為事。” 意為諸侯停止軍事行動,轉為友好交往。明代詩句“烽煙不靖兵不止”(廖衷赤《老人行》)也反映了類似用法。
“靖兵”體現了古代對和平的追求,常與政治謀略相關。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但“靖”仍保留在“綏靖”“靖亂”等詞彙中,而“兵”作為軍事象征常見于成語(如“兵不血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靖兵(jìng b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靖”和“兵”兩個字組成。其中,“靖”是由“青”和“生”兩個部首構成,拆分後筆畫為8畫;“兵”是由“八”和“力”兩個部首構成,拆分後筆畫為7畫。
“靖兵”的意思是安撫、平定軍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制度中,當時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帝王需要通過靖兵來平定軍隊,保持軍隊的紀律和秩序。
在繁體字中,靖兵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靖兵”。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靖兵的寫法也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古時的靖字寫作“症”,而“兵”字則保持不變。這種寫法相對較少見,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靖兵”的例句:
另外,根據漢語的詞語衍生和組合規律,可以構造一些與“靖兵”相關的詞語:
與“靖兵”近義的詞語包括:安撫、平定、安定等。反義詞可以是動蕩、興風作浪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