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號踴的意思、號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號踴的解釋

見“ 號踴 ”。


亦作“ 號踴 ”。號哭頓足。《後漢書·魯恭傳》:“父某, 建武 初,為 武陵 太守,卒官。時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歲,晝夜號踴不絶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濤溺死。 娥 時年十四,哀父屍不得,乃號踴江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賓客弔省,號踴哀絶。”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十:“ 魏 軍南伐, 朱修之 守 滑臺 ,城不下,其母悲憂,乳汁驚出,乃號踴,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號踴(háo yǒng)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專指極度悲痛時的行為狀态,字面意為“痛哭并頓足”,常見于喪葬禮儀或表達深切哀思的語境。其釋義與用法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痛哭頓足

    指人因極度悲傷而放聲痛哭,同時伴隨跺腳、捶胸等肢體動作,屬傳統喪禮中表達哀恸的最高形式。

    例: 《孝經·喪親章》載“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其中“踴”即頓足,與“號”結合強化悲怆之情。

  2. 喪禮儀軌

    在古代禮制中,“號踴”是喪葬儀式的重要環節,體現生者對逝者的追思。

    例: 《晉書·禮志中》規定“居喪之禮……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複初。若喪中遇禮,則號踴盡哀”,說明其儀式規範性。


二、文化内涵

  1. 情感宣洩符號

    儒家強調“哀而不傷”,而“號踴”被視為合乎禮節的悲情釋放方式,如《禮記·檀弓下》所言“辟踴,哀之至也”,象征情感表達的極緻。

  2. 孝道倫理載體

    在傳統孝文化中,“號踴”是子女表達喪親之痛的儀式化行為,如《顔氏家訓·風操》載“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山東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以下則唯呼痛深”,反映地域差異中的倫理共性。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典籍

    • 《孝經》:奠定“號踴”與喪親倫理的關聯(“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
    • 《儀禮·士喪禮》:詳載“主人啼,兄弟哭,婦人哭踴”的儀節程式。
    • 《說文解字》:釋“踴”為“跳也”,段玉裁注“喪禮謂之踴”,印證其禮儀專屬性。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定義為“號哭頓足,形容悲痛至極”。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強調其“用于喪事”的特定場景。

結論

“號踴”作為承載傳統禮制與倫理的複合行為,其釋義需置于古代喪葬文化框架中理解。其權威性依托儒家經典及曆代禮學文獻,現代辭書定義亦延續這一脈絡,成為研究古代社會倫理與情感表達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號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號踴”讀作hào yǒng,意為號哭頓足,即邊痛哭邊跺腳,形容極度悲痛的狀态。該詞為聯合式結構,由表示“哭喊”的“號”與“跳躍/跺腳”的“踴”組合而成。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3. 異寫形式
部分文獻中,“號踴”也寫作“號踴”,二者含義相同。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本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後漢書》《水經注》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叭嚓罷吏豹騎慈宮徂齡寸腸厝火戴淵劍等量掂提電影放映機鬥心怼筆吠舍飛唌風隊趕圩高資光被果就國爵寒餓橫闊和顔還可以渙散護牌戬谷驕猛街道戒律捐赀寇虜狂夢癞蝦蟆蘭房離題太遠攣躄鸾衾啰唣難挨旁觀親豫铨曆日以為常褥瘡試産樹德睡神數衆探采頽岩屠門嚼吐瀉韈系烏金紙無在下身郗家奴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