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號踴 ”。
亦作“ 號踴 ”。號哭頓足。《後漢書·魯恭傳》:“父某, 建武 初,為 武陵 太守,卒官。時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歲,晝夜號踴不絶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濤溺死。 娥 時年十四,哀父屍不得,乃號踴江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賓客弔省,號踴哀絶。”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十:“ 魏 軍南伐, 朱修之 守 滑臺 ,城不下,其母悲憂,乳汁驚出,乃號踴,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號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號踴”讀作hào yǒng,意為號哭頓足,即邊痛哭邊跺腳,形容極度悲痛的狀态。該詞為聯合式結構,由表示“哭喊”的“號”與“跳躍/跺腳”的“踴”組合而成。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3. 異寫形式
部分文獻中,“號踴”也寫作“號踴”,二者含義相同。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本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後漢書》《水經注》等古籍。
號踴(hào yǒ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號”是由口部和號字旁構成,表示喊叫;“踴”是由足字旁和勇字旁構成,表示舞蹈。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舞蹈呼喚。
號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號:由“口”部和號字旁構成,總計5畫。
踴:由“足”字旁和“勇”字旁構成,總計14畫。
號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舞蹈活動。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較長的曆史,并經常出現在節慶活動或慶典儀式上。
在繁體字中,號踴的寫法為「號踴」。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對于號踴這個詞來說,它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號踴的例句:
1. 每年的農曆新年期間,人們會集聚在一起,以號踴的形式迎接新的一年。
2. 古代的宮廷舞會上,舞姿優美的宮女們以號踴的方式歡慶。
3. 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中,舞者們通過號踴來呼喚神靈的降臨。
號踴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1. 舞蹈:與號踴意思相近,都指舞蹈表演的意思。
2. 舞姿:強調舞蹈中的動作和姿态。
3. 舞曲:指用來伴奏或伴隨舞蹈表演的音樂。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無舞或靜止等詞語,它們與舞蹈和動作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