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無地自容。《宋書·劉湛傳》:“合門慚懼,無地自處。”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 闢 窮見窘,無地自處。”
“無地自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該成語意為“沒有地方可以安身”,引申為因極度羞愧或窘迫而感到無處容身,與“無地自容”同義。例如《宋書·劉湛傳》中“合門慚懼,無地自處”即表達羞愧難當的情緒。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或《宋書》相關注釋。
無地自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立足之地,無處栖身。它由五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無(無地自處),無的偏旁部首為無,自的偏旁部首為自,處的偏旁部首為夫,處的筆畫數為5畫。
《無地自處》這個成語源自《左傳》:“吾恐其無地自處。”後來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沒有安身之地,無所寄托。在古代漢字的繁體寫法中,無地自處的繁體字為「無地自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無地自處的寫法常常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無地自處的寫法為「無地自處」。這個變化可能是因為字的使用者對字形的調整和加工,使得漢字的書寫逐漸規範化和統一化。
例如,可以通過以下句子來說明無地自處的意思和用法:“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他感到無地自處,不知道該去哪裡生活。”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一個無處栖身的局面,沒有地方可以安頓下來。
與無地自處相關的組詞有:無地、自處、無處、無地自容。近義詞可以有無所栖身、無所倚靠、無處可逃等。而與無地自處相反的詞則是有地有所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