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礼仪制度阙如也。——《后汉书·孝和皇帝纪》
竟告阙如
(1).存疑不言;空缺不书。《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君子於其所不知,当闕而勿据。” 唐 李德裕 《掌书记厅壁记》:“间者, 吴少微 、 富嘉謨 、 王翰 、 孙逖 咸有制作,存於是邦。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所缺的冬官,由于古有《考工记》一书,无法做假,所以付之阙如。”
(2).缺少;没有。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夫元气陶鑠,众生稟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钟纯美,兼周外内,无不必备。降此已往,盖闕如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自 唐虞 以下迄於 周 ,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以闕如。”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雹散蓬飘,忽焉二纪,东西南北,音信闕如。” 徐特立 《卫生展览会的重要意义》:“但中医的处方特别少, 中国 旧有卫生材料和方法均没有,生理和解剖学也是阙如。”
"阙如"是一个汉语书面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空缺、缺失、欠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阙"指空缺、缺失,"如"为助词无实义,合指事物本应存在却未出现的状态。
例: "资料阙如"(资料缺失),"证据阙如"(证据空缺)。
引申用法
强调应具备而未具备的情况,常见于学术、法律、历史等正式语境,隐含对完整性的期待。
例: "文献记载阙如,需进一步考证。"
出自《论语·子路》: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孔子主张对未知领域应保持"存疑空缺"的态度,体现严谨的治学精神。
来源:《论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阙如:空缺;欠缺。多指应存在而未存在的事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页89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阙如:〈书〉空缺;欠缺:文献记载~。"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1087。
"阙如"强调应然性缺失(如制度阙如),而"缺少"仅表客观不足(如人手缺少)。
"因史料阙如,该时期社会结构尚存争议。"
"若证据阙如,则指控不成立。"
"传统礼仪在现代教育中的阙如值得反思。"
注:以上文献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引用内容可查证。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读者可通过正规图书渠道获取原文。
“阙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理解:
“阙如”指空缺、欠缺或存疑不言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信息的缺失。例如:
“阙如”既是一种语言表达,也蕴含传统文化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需注意其多用于书面语境,口语中较少出现。
敖粟备官丙穴惨腹昌瑞超重疮疥之疾出家求道春灌捣练钿扇贩路丰神盖饭篙眼供须涵肆好共歹毫针黄金弹荒夷荆江精朗局琐抗拟吭唧老者连四纸眉案铭感不忘冥通溟诛木钵蠰溪撵转鸟气琼姬邱陵麴饼劬録取遣热衷入团烧夷圣庙孀单双飞鷰睡龙所向素石挑码头剃剪退生托叉枉骑威烈小役西泠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