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間不界的意思、半間不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間不界的解釋

亦作“ 半間半界 ”。1.不徹底,不深透。《朱子語類》卷三四:“‘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泛説若是謙辭。然聖人之為人,自有不可及處,直要做到底,不做箇半間不界底人。”《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等思量這一件道理,思量到半間不界便掉了,少間,又看那一件,那件看不得又掉了,又看那一件,如此沒世不濟事。”

(2).不明确。《朱子語類》卷七五:“問‘以制器者尚其象’。曰:這都難説,‘蓋取諸《離》。’蓋字便是一箇半間半界的字。”

(3).猶言不上不下。 宋 陳亮 《又乙巳春書》之一:“ 丘宗卿 亦受羣兒謗傷之言,半間半界,州府卒歸獄於 趙穿 , 亮 以此身既存而不復問矣。”

(4).謂平庸。《朱子語類》卷四七:“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謾人。”《朱子語類》卷一二九:“其所引援,皆是半間不界無狀之人,弄得天下之事日入於昏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半間不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n gān bù gà(部分文獻注音為bàn jiān bù jiè)。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與用法

  1. 核心含義
    比喻事物或行為膚淺、不深刻,或做事不徹底,處于不上不下的尴尬狀态。例如:“他做事總是半間不界,讓人難以信任。”。

  2. 擴展解釋

    • 不明确:指表達或态度模棱兩可,缺乏清晰界定()。
    • 平庸: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特色,處于中等水平()。
    • 不三不四:類似“不倫不類”,常用于批評不成體統的行為()。

出處與典故


語言特征


現代應用

多用于批評不徹底的行為或模棱兩可的态度,常見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例如:“這篇論文分析問題半間不界,缺乏深度。”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朱子語類》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間不界》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意思是沒有明确的界限或分隔。拆分部首是“半”和“間”,筆畫分别是四畫和八畫。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較為簡潔,沒有太多的變體。一個例句可以是:“他們的友誼半間不界,互相幫助。”此外,根據也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半信半疑”、“半途而廢”等。與《半間不界》意思相似的詞語有“模糊不清”、“界限未定”,反義詞可以是“明确有界”、“劃分清晰”。這些詞語都用以描述事物或狀态的界限與清晰程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