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齊衰。喪服中“五服”之一,規格次于斬衰。《儀禮·喪服》:“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三年者。” 鄭玄 注:“疏猶麤也。”《禮記·曾子問》:“其殯服,則子麻弁絰,疏衰,菲杖。” 孔穎達 疏:“疏衰,是齊衰也。”
“疏衰”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專有名詞,以下為詳細解釋:
讀音與定義
該詞讀作shū cuī(部分文獻注音為shū shuāi,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作為喪服時應讀“cuī”)。“疏衰”即“齊衰”,屬于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五服”中的第二等級,次于最高規格的“斬衰”。
服制特征
文獻出處
見于《儀禮·喪服》和《禮記·曾子問》,如:“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三年者。”鄭玄注:“疏猶麤(粗)也。”孔穎達進一步說明疏衰即齊衰。
相關背景
“五服”制度按血緣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個等級,疏衰(齊衰)主要用于為祖父母、叔伯等親屬服喪。
注意:部分資料中“疏衰”注音為shū shuāi,但結合喪服術語規範及“衰”字在喪禮中讀cuī的用法,建議優先采用shū cuī。
疏衰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衣衫褴褛、破爛不堪。它是由疏和衰兩個字組成的。
疏的部首是疋,總計10畫。衰的部首是衣,總計5畫。
疏衰最早出現在《唐書·文苑傳》中,形容貧窮、衣衫褴褛。這個詞的使用源自古人對窮困落魄、衣物破爛的形象描繪。
疏衰在繁體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疏衰」。
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疏的寫法是「疏」,它形象地描繪了破碎分散的樣子。衰古時候的寫法是「衰」,形狀上是一件破爛不堪的衣物,衣角垂下表示悲傷的意思。
他整天奔波勞累,衣衫破爛,真是疏衰不堪。
疏漏、衰敗、衰落。
破敗、窮困、傾頹。
富貴、華麗、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