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corating brocade round the head in ancient actors]∶指古代藝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裝飾
(2) [present actors with brocade]∶演畢,客人贈藝人的錦帛;後作為送給藝人禮物的通稱
五陵少年争纏頭。——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white cloth round the head in Hui nationality]∶回族人以白布包頭
(1).古代歌舞藝人表演完畢,客以羅錦為贈,稱“纏頭”。 唐 杜甫 《即事》詩:“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太平禦覽》卷八一五引《唐書》:“舊俗,賞歌舞人,以錦綵置之頭上,謂之‘纏頭’。”
(2).後來又作為贈送妓女財物的通稱。 宋 陸遊 《梅花絕句》:“ 濯錦江 邊憶舊遊,纏頭百萬醉青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當日取出十兩銀子送與 王賽兒 ,做昨日纏頭之費。” ********* 《日本竹枝詞》之九:“公子纏頭隨手擲,買花原為賣花人。”
(3).我國 回 族和 維6*吾爾 族,有一部分人習以白布纏頭, 清 代官書或文籍中常稱為 纏頭 、 纏頭回 或 纏回 。《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城内及附近 回 民約萬餘戶,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紅衣,土人呼為 纏頭 。” 範長江 《中國的西北角》第四篇九:“ 新疆 大部的人口是 東********* 人,大緻即 中國 曆史上所謂 突厥 。他們喜以布包頭,故 漢 人呼之曰 纏頭 ,又因他們多半奉回6*教,故又叫做 纏回 。” 董6*必6*武 《我國抗戰二年來的民衆運動》:“西北的 纏回 ,西南的 苗 夷,都認識 日 寇的兇殘狡猾,都激起同仇敵忾的熱忱。”
(4).纏擾不休的人。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二折:“我這個度人的好是纏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纏頭漢語 快速查詢。
“纏頭”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頭飾象征
古代歌舞藝人在表演時用錦帛纏繞頭部作為裝飾,稱為“纏頭”。這一習俗在唐代尤為常見,如杜甫《即事》詩雲:“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
演出後的贈禮
表演結束後,賓客常以羅錦贈予藝人以示贊賞,後演變為泛指贈送給藝人的財物。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少年争纏頭”即為此意。宋代後,這一用法也擴展到對青樓女子的饋贈,如陸遊詩句“纏頭百萬醉青樓”。
回族與維吾爾族的頭巾傳統
清代文獻中,“纏頭”指回族、維吾爾族等以白布包頭的習俗,相關族群因此被稱為“纏頭回”或“纏回”。
“纏頭”的核心含義圍繞“頭部裝飾”展開,既有古代歌舞文化的禮儀象征,也涉及民族服飾傳統。文學作品中常通過這一意象反映社會風貌,如唐代的奢華與宋代的市井文化。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太平禦覽》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