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缺衽的意思、缺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缺衽的解釋

亦作“ 缺袵 ”。謂衣成有意缺襟,示有缺陷,以啟迪為人應謙遜自持,不當自滿。《韓詩外傳》卷三:“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宋 晏殊 《謝昇王記室表》:“衣存缺衽,式贊于謙沖。”參見“ 缺隅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缺衽(quē rè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飾用語,其核心含義指“衣襟的缺失或破損”,多用于描述古代喪服形制或禮儀服飾的特定狀态。從構詞法分析,“缺”表示缺失、不完整,“衽”特指衣襟或衣領的交疊部分,合稱後既指物理形态的破損,又暗含禮儀制度的象征意義。

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古代喪服制度中“斬衰”等級的服飾需刻意制造“缺衽”狀态,即“斬布為衰,不緝其邊,袂二尺二寸,衽二尺五寸”,通過衣襟的缺損表達哀恸之情。這種服飾特征在《儀禮·喪服》中進一步闡釋為“衽當心,長與裳齊”,強調缺衽的位置需對應心髒部位,象征“哀發自心”的禮制思想。

現代漢語研究中,《漢語大詞典》将“缺衽”定義為“衣襟左掩”的特殊形制,多見于先秦文獻,如《禮記·喪大記》所述“寝苫枕塊,哭晝夜無時,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寝不脫绖帶,既葬,主人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婦人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冠繩纓,菅屦,食粥,寝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其中喪服缺衽是“至痛”的外在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

“缺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服飾文化及道德教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制作衣物時故意缺失衣襟的細節設計。這種刻意為之的“不完整”并非工藝缺陷,而是通過象征手法傳遞哲理,提醒人們保持謙遜态度,避免自滿。

  2. 文獻來源與象征意義

    • 源自《韓詩外傳》卷三:“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此處将缺衽與建築中的“缺隅”(故意不建完整的牆角)類比,表達“事物需留餘地以合天道”的哲學觀念。
    • 宋代晏殊《謝昇王記室表》中“衣存缺衽,式贊于謙沖”,則直接以缺衽比喻謙遜美德,用于贊頌他人品格。
  3.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滿招損,謙受益”的價值觀。通過服飾的具象符號,将抽象的道德規範融入日常生活,屬于傳統禮教中“以物喻德”的典型實踐。

補充說明:“缺衽”也作“缺袵”,二者為異形詞,均指向同一文化行為。其關聯概念“缺隅”(建築留缺)、“加措”(屋梁加飾)等,共同構成古代“守缺”哲學體系,強調適度留白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奧薮不鑿長永襯裙刺股讀書大馬猴大名大名難居攩戗第一骨風漢高溫官庑故訓孩兒參合祭火紅火炎挢掇醮墳劫波傑操潔介荊璧金銀花露幾兆踘蹴空婦房狂號狂孽堀虛樂語連牛輪豳楣窗門裡人冥思苦索鳥咮嵲屼奇利趣勢睿好生死關頭失合水蒼玉黍稭署理說朝南話損陰索頭虜坦平添醋加油天之僇民廷珪通路蓊蒙五詞侮手侮腳縣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