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缺衽的意思、缺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缺衽的解釋

亦作“ 缺袵 ”。謂衣成有意缺襟,示有缺陷,以啟迪為人應謙遜自持,不當自滿。《韓詩外傳》卷三:“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宋 晏殊 《謝昇王記室表》:“衣存缺衽,式贊于謙沖。”參見“ 缺隅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缺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服飾文化及道德教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制作衣物時故意缺失衣襟的細節設計。這種刻意為之的“不完整”并非工藝缺陷,而是通過象征手法傳遞哲理,提醒人們保持謙遜态度,避免自滿。

  2. 文獻來源與象征意義

    • 源自《韓詩外傳》卷三:“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此處将缺衽與建築中的“缺隅”(故意不建完整的牆角)類比,表達“事物需留餘地以合天道”的哲學觀念。
    • 宋代晏殊《謝昇王記室表》中“衣存缺衽,式贊于謙沖”,則直接以缺衽比喻謙遜美德,用于贊頌他人品格。
  3.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滿招損,謙受益”的價值觀。通過服飾的具象符號,将抽象的道德規範融入日常生活,屬于傳統禮教中“以物喻德”的典型實踐。

補充說明:“缺衽”也作“缺袵”,二者為異形詞,均指向同一文化行為。其關聯概念“缺隅”(建築留缺)、“加措”(屋梁加飾)等,共同構成古代“守缺”哲學體系,強調適度留白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缺衽是什麼意思

缺衽(quē rèn)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缺乏衣襟,形容衣衫破爛不堪。通常用來比喻文采蕭條、無才無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缺衽的部首是糸(纟)和衣,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缺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衣襟是一種很重要的裝飾,人們常常通過衣襟的華麗與精緻來顯示自己的闊達和品位。因此,缺衽這個詞就成為了形容衣着破舊的人的一種比喻。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思想、文筆等方面缺乏靈氣和才華的意義。

繁體

缺衽的繁體字為「缺衽」,和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缺衽的寫法有些差異,例如“缺盥”、“缺苒”等。不同的寫法在形态上有一些區别,但含義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的詩詞作品因缺衽而未能引起讀者們的興趣。

2. 這部小說因為作者缺衽的文筆,沒有赢得好評。

組詞

1. 衣襟(yī jīn)

2. 衣衫褴褛(yī shān lán lǚ)

3. 才情(cái qíng)

近義詞

毫無文采、無趣、枯燥

反義詞

才情橫溢、文采飛揚、生動有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