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缺袵 ”。谓衣成有意缺襟,示有缺陷,以启迪为人应谦逊自持,不当自满。《韩诗外传》卷三:“衣成则必缺袵,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宋 晏殊 《谢昇王记室表》:“衣存缺衽,式赞于谦冲。”参见“ 缺隅 ”。
“缺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服饰文化及道德教化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制作衣物时故意缺失衣襟的细节设计。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完整”并非工艺缺陷,而是通过象征手法传递哲理,提醒人们保持谦逊态度,避免自满。
文献来源与象征意义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满招损,谦受益”的价值观。通过服饰的具象符号,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生活,属于传统礼教中“以物喻德”的典型实践。
补充说明:“缺衽”也作“缺袵”,二者为异形词,均指向同一文化行为。其关联概念“缺隅”(建筑留缺)、“加措”(屋梁加饰)等,共同构成古代“守缺”哲学体系,强调适度留白的重要性。
缺衽(quē rè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缺乏衣襟,形容衣衫破烂不堪。通常用来比喻文采萧条、无才无智。
缺衽的部首是糸(纟)和衣,总共有13个笔画。
缺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衣襟是一种很重要的装饰,人们常常通过衣襟的华丽与精致来显示自己的阔达和品位。因此,缺衽这个词就成为了形容衣着破旧的人的一种比喻。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形容思想、文笔等方面缺乏灵气和才华的意义。
缺衽的繁体字为「缺衽」,和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缺衽的写法有些差异,例如“缺盥”、“缺苒”等。不同的写法在形态上有一些区别,但含义基本相同。
1. 他的诗词作品因缺衽而未能引起读者们的兴趣。
2. 这部小说因为作者缺衽的文笔,没有赢得好评。
1. 衣襟(yī jīn)
2. 衣衫褴褛(yī shān lán lǚ)
3. 才情(cái qíng)
毫无文采、无趣、枯燥
才情横溢、文采飞扬、生动有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