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缺倒塌。 唐 柳宗元 《柳州東亭記》:“東曰東館,其内草木猥奧,有崖谷,傾亞缺圮,豕得以為囿,蛇得以為藪,人莫能居。”
“缺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建築物或物體的殘缺倒塌狀态,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組合後,“缺圮”強調物體因殘損而部分倒塌的狀态,常見于描述古建築、遺迹等。
該詞偏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倒塌”“破損”等替代。若需查詢更多古文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缺圮”是一個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它的意思是指壞掉、破損或殘缺不全的狀态。
漢字“缺”的部首是“缶”,它的拼音是“qiú”,總共有五畫。漢字“圮”的部首是“土”,它的拼音是“pǐ”,總共有六畫。
“缺圮”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它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意為“房屋倒塌、坍塌”。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物品損壞或不完整的狀态。現代漢語中,“缺圮”一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對事物破損、殘缺的狀态。
繁體字中,缺圮的寫法是“缺圮”。
在古代典籍中,缺圮這個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法。在《說文解字》中,缺圮以“瓦”和“土”組合的形式寫作“缺圮”。在《康熙字典》中,缺圮則寫作“缺圮”。
1. 他的衣服舊得已經缺圮,看起來很破爛。
2. 這個杯子摔到地上後,摔得缺圮不堪。
3. 這棟房子年久失修,已經缺圮不堪。
拆分部首“缶”和“土”可組成其他漢字,例如:缺陷、填缺、土地、圮牆等。
近義詞包括:殘破、破舊、破損、殘缺、破敗等。
反義詞包括:完好、完整、良好、齊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