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劄的意思、昏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劄的解釋

夭死。昏,通“ 泯 ”。 唐 柳宗元 《興州江運記》:“矧公之始來,屬當惡歲,府庾甚虛,器備甚殫,飢饉昏劄,死徙充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昏劄”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語素拆分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基本釋義

“昏”在古漢語中有“夭折、早逝”之意,《左傳·昭公十九年》載“寡君之二三臣劄瘥夭昏”,杜預注“未名曰昏”;“劄”指遭瘟疫而亡,《周禮·地官·大司徒》鄭玄注“疫疠曰劄”。組合後“昏劄”特指因疫病導緻未成年者夭折,常見于描述古代災荒、瘟疫的文獻中。

二、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後世沿用其義。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昏”與“劄”的關聯性,認為二者都指向非正常死亡形态。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時,将其歸類為“夭亡”的文言表述方式。

三、典型用例

《宋史·五行志》記載元豐年間“春,開封府大疫,軍民多昏劄”;明代醫書《瘟疫論》分析“疠氣流行,多緻童稚昏劄”。這些典籍印證了該詞的特定使用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昏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但主要解釋可歸納如下:

  1. 基本釋義
    根據多數文獻(如、3、4、5),“昏劄”指夭折或早逝,即未到成年便死亡。其中“昏”通“泯”,意為死亡;“劄”指因疫病或災荒導緻的死亡。例如唐代柳宗元《興州江運記》中“飢饉昏劄,死徙充路”一句,描述了饑荒和疾病導緻百姓夭亡、流離失所的景象。

  2.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因災荒、疫病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群體性夭折現象,常見于描述社會動蕩或自然災害後的慘狀。

  3. 争議與補充
    部分資料(如)将“昏劄”解釋為“昏迷或失去知覺”,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或例句中,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唐代文獻及《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的釋義為準。

“昏劄”主要指夭折,尤其指因災荒、疾病等導緻的早逝,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用法,現代使用較少。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寳般弄寶號保山暴言襃引本穑邊緣科學殘軀蟬兒場竈讒害臣附承納床闼出塞颠蹙吊膀子放射性污染放筯反圍剿發展速度峯朵風裏言風裏語蒶藴光火賊果采汗八裡何則後朝回紋或諸交參交逢機猷顆涷蘭幹老生兒鍊飾馬蹄袖疲獘群倫啬夫山野山輿沈盧飾兵嗣述松檻搜訪素來讨罵田首銅馬霧縷相打詳一小海小僮西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