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切的消息。 清 薛福成 《上張尚書論援護朝鮮機宜書附識》:“時則餘友 黎君蒓齋 為出使大臣駐 日本 ,偵得确音,急遞密電,制府得與僚吏熟籌,豫為之備,罔誤機宜。”
“确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含義
指準确地發出音調和發音,強調清晰無誤,常用于音樂、語言學習或演講領域。例如形容歌手演唱時音準精準,或語言學習者發音标準。
起源與擴展
據記載,“确音”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用于描述戲曲演員的演唱技巧,後逐漸擴展為獨立成語。
基本含義
指真實可靠的信息或消息,常見于文獻或正式語境。例如清代薛福成在《上張尚書論援護朝鮮機宜書附識》中提到的“偵得确音”,即指獲取确切情報。
注音與結構
“确音”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确音是指确認發音的意思。在語言學中,确音一詞常用于表示對某個詞彙或音節的正确發音進行确認。
确音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即“石”字的左邊部分。而确音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确音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的字典中。它是由“石”字和“言”字組成。在古代,人們用石頭作為工具,将言語刻在石上,用于标示詞彙的正确發音。
确音的繁體字為「確音」,與簡體字形相比,多了一個「石」字旁的「砉」旁。
在古代,确音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其寫法為「不」(将石的下半部分作為一個部首),然後在左側加上「言」字旁。這種寫法強調了石頭的作用,并代表了「音」和「石」的相合之義。
我們需要準确地辨别單詞的确音,以避免發音錯誤。
确音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一些有意義的詞語,如:确音字(表示确定發音的字)、确音法(研究确定發音的方法)等。
與确音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确定發音、确認發音。
與确音意思相反的詞彙有:不确定發音、錯誤發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