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蘇”。死而複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 文合 卒已再宿,停喪将殮,視其面,有色,捫心下,稍溫,少頃,卻蘇。”
“卻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讀音:què sū(注音:ㄑㄩㄝˋ ㄙㄨ)
核心釋義:指“死而複生”,即從死亡狀态中複蘇。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幹寶的《搜神記》,書中記載:“文合卒已再宿,停喪将殓,視其面,有色,扪心下,稍溫,少頃,卻蘇。”。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其引申義為“在困境中振作精神”,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用法。
如需進一步探讨引申義的使用場景,可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或相關語言學資料。
卻蘇是一個漢語詞語,多用于古典文學中,意指表達惋惜、歎息或悼念之情。
卻(部首:匕,5畫)+ 蘇(部首:艹,8畫)
卻蘇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宛》中,表達對逝去之人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卻蘇
古代漢字中的卻蘇常使用古文字形“卻蘇”來表示。
1. 盡情卻蘇,願逝者安息。
2. 憶往昔之人,不禁卻蘇起來。
卻蘇之情、卻蘇懷人、卻蘇遺憾、卻蘇怅然、卻蘇無奈。
怅惋、惋惜、悼念、思念。
歡樂、喜悅、欣忭、慶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