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場的意思、文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場的解釋

(1).猶文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文場筆苑,有術有門。”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駭飛兔於文場,躍雕龍於筆海。” 元 锺嗣成 《淩波仙·吊範子英》曲:“詩籌酒令閒吟詩,占文場第一功。” 魯迅 《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倘若真的是‘天地大戲場’,那麼,文場上當然也一定有丑腳--然而也一定有黑頭。”

(2).科舉的考場。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齊入文場同苦戰,五人十載九登科。” 宋 陸遊 《感舊贈超師》詩:“我赴文場君受戒,道邊曾共望高宗。”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将琴劍書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場前面,探消息,看條約,走一遭去,早來到場門前也。”

(3).戲曲樂隊所用管弦樂器的統稱。如京劇的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笛、唢呐等。同鑼、鼓等“武場”合稱場面。舊時習慣上也把演奏管弦樂的樂師稱為“文場”。

(4).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廣西 桂林 、 柳州 一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場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具有明确的文化淵源和權威詞典依據:


一、戲曲術語(核心釋義)

指傳統戲曲伴奏樂隊中以管弦樂器為主的演奏部分,與打擊樂為主的“武場”相對。

構成:通常包含胡琴(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唢呐等樂器,負責唱腔伴奏、曲牌演奏及文戲場景的烘托。

功能:突出唱腔的抒情性與戲劇性,如京劇、昆曲等劇種中,文場樂器主導人物情感表達和環境氛圍營造。

來源:《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第42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67頁。


二、科舉制度用語

古代指科舉考試的考場,因考試以文章取士而得名。

例證:明清時期,“文場”特指鄉試、會試的舉行場所,如“文場鏖戰”形容考生激烈競争。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443頁;《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1352頁。


三、文人群體代稱(引申義)

泛指文人聚集的場合或文化圈層,強調以文會友的雅集性質。

文化背景:源自古代文人雅士的集會活動,如曲水流觞、詩酒唱和等場景。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第1598頁。


文化意義總結

“文場”一詞濃縮了中國傳統藝術與制度文化的雙重内涵:

  1. 戲曲領域體現音樂與表演的配合智慧;
  2. 科舉制度反映古代人才選拔的核心場景;
  3. 文人雅集承載知識階層的社交與創作傳統。

    其多義性印證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語境中的動态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文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戲曲術語(主要含義)

指戲曲樂隊中管弦樂器的總稱,與打擊樂為主的“武場”相對,合稱“文武場”。


二、曆史與文學語境

  1. 文壇/文人聚集地
    如南朝《文心雕龍》中“文場筆苑”指文學領域,唐代詩詞中多指文人雅集場所。
  2. 科舉考場
    唐代白居易、宋代陸遊等詩文中提及的“文場”均指科舉考試場所。

三、地方曲藝形式(廣西文場)

流行于廣西桂林、柳州等地的曲藝,特點包括:


四、武術文化中的概念

指與武術相關的思想文化體系,強調“文武合一”“以文濟武”等哲學理念。


總結

“文場”的核心含義集中在戲曲伴奏和廣西曲藝兩類,其他義項多見于古籍或特定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暴溢暴子背景變俗采召待價打磨旋點蒼吊災二惠競爽梵王字腹稿更易瓜綿官亭龜毛鲑蔬海塞害夏和盟嘩伍火攻簡别踐升教門賈欺金雞石咀齧駿馬考勤簿科役科指跨縫匡襄骊牛鄰熟六陳瞞天瞞地梅花翅孽愆濃妝豔抹迫屑蚑蟜齊衾全球去除賞封申恨石牓書寓邃野騰騰兀兀退遣退齋妩眉物母顯昭小眼薄皮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