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門。《淮南子·齊俗訓》:“扣門求水,莫弗與者,所饒足也。” 晉 陶潛 《乞食》詩:“行行至斯裡,扣門拙言辭。” 宋 張綱 《次韻彥達催詩》:“扣門頗厭催書債,隱幾憑誰遣睡魔。”《紅樓夢》第九一回:“剛到天明,早有人來扣門。”
關于“扣門”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扣門”讀音為kòu mén,是漢語中表示“敲門”的動詞,指用手輕擊門扉以引起注意的動作。例如《紅樓夢》中描述林黛玉“以手扣門”的情景,即為此意。
需注意與發音相近的kōu mén(摳門) 區别:
現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例如:“深夜扣門聲打破了寂靜”(的造句示例)。口語中更常用“敲門”。
“扣門”是“敲門”的書面表達,常見于古籍;而“摳門”為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根據語境和發音區分。建議結合《漢典》《淮南子》等來源進一步查閱。
《扣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敲門。通常用來形容拜訪他人時敲門的動作。
《扣門》可以分解為“扌”,是手部的部首,并且有五畫。
《扣門》最初出自古代的《左傳》,是一部史書。在這本書中,它的原意是指敲門,表示主動去拜訪他人的意思。
繁體字《扣門》保留了原意和字形,并在部分地區仍然使用。
古時候,《扣門》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他扣門敲了兩次,但沒有人回答。
2. 她小心地扣着門,生怕驚醒了熟睡的父母。
扣擊、敲門、門扇、開門、關門等(以門為主題的詞彙)
敲門、敲擊、拍門(有些微差異,但基本具有相同的意思)
開門、迎接(表示歡迎或主動邀請他人進入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