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缺讹的意思、缺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缺讹的解释

指减少和变动。 唐 杜甫 《石犀行》:“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杨伦 笺注:“缺谓损其数,讹谓易其处。” 唐 韦应物 《石鼓歌》:“石如皷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蘚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缺讹”是汉语词汇中较为少见的组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缺”本义指器具破损,《说文解字》释为“器破也”,后引申为不足、空缺,如《汉书·艺文志》中“周室既微,载籍残缺”。“讹”则源自《尔雅·释诂》中“讹,言也”,后发展为错误、伪误之意,如《史通·自叙》中“莫不因旧义以抵讹”。

二、复合词义 组合后的“缺讹”多用于文献学领域,特指古籍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文字缺失与内容讹误的双重现象。例如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校勘《说文解字注》时,曾指出“凡古籍缺讹处,当以金石碑版互为参证”。

三、权威引用

  1.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收录该词条,定义为“文字缺失和讹误”。
  2. 《古籍校勘学术辞典》(中华书局)强调“缺讹并称,实为版本考据之核心问题”。

四、应用示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宋刻本《战国策》时写道:“此本虽较他本为善,然缺讹犹十七八”,生动体现了该词在版本学中的实际使用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缺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均有体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缺讹(拼音:quē é)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减少和位置或形态上的变动。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器物、文献等在历史传承中出现的缺损或改动现象。


构成与词义分析

  1. “缺”:表示缺失、减少,如“缺漏”;
  2. “讹”:本义为错误,引申为变动、更改,如“以讹传讹”;
  3. 组合义:两字结合后,既指数量的减少,也包含形态或位置的改变。

文献用例

  1. 杜甫《石犀行》:“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 杨伦注:“缺谓损其数,讹谓易其处。”(“缺”指数量减少,“讹”指位置变动。)
  2. 韦应物《石鼓歌》:“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 描述石鼓因风雨侵蚀而缺损,位置亦可能发生变动。

现代使用场景


“缺讹”是一个兼具“减少”与“变动”双重含义的词汇,常见于对历史遗存状态的描述。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其与近义词“错讹”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便附鼻准播精波厮常员产家大器禅僧出犇丛芮殚微大宗點逗点觑彫丽断粮光致和隋后患晦溽狡宾交鬨饥厄解红禁从俊赏夸视刳肠连疮礼任螺旋桨马奴毛头纸弄月吟风鹏飈骈肩累踵品尝妻儿老小轻地囚犯弃瑕録用起支诎人辱駡乳穗三闾擅作威福省坟饰行儥慝收息书工说黄道黑思功讼斗毯子通古达变通圣通渊王家儛絙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