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勸善懲惡的意思、勸善懲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勸善懲惡的解釋

《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後以“勸善懲惡”指獎勉勸勵有善行的人,懲戒有惡行的人。《漢書·張敞傳》:“自請治劇郡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吏追捕有功效者,願得壹切比 三輔 尤異。”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以之勸善懲惡則可,以之欺善作惡則不可。”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裡雖然充分地包含着勸善懲惡、喚醒民族性的意思,但……它可以說是 中國 無産階級文藝的鼻祖。”亦作“ 勸善黜惡 ”、“ 勸善戒惡 ”。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 晉 袁宏 《後漢紀·賈逵傳》:“彊幹弱枝,勸善戒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勸善懲惡”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鼓勵善行、懲戒惡行,體現了道德教化與社會規範的雙重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三、内涵與作用

  1. 道德引導:通過褒揚善舉樹立榜樣,激勵他人效仿(如《春秋》的微言大義)。
  2. 社會規範:借助懲戒惡行維護秩序,防止道德滑坡(如漢代張敞治理地方時強調賞罰功效)。
  3. 文學價值: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評價其“喚醒民族性”,認為該思想對中國文藝影響深遠。

四、用法與延伸

五、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原始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勸善懲惡

《勸善懲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鼓勵人們做善事,同時懲罰作惡的人。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力”和“心”,并且它的筆畫數目是10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下》這篇文章中。在古代,人們認為行為有善有惡,應該鼓勵人們做善事,同時也要對犯罪的人進行懲罰。《勸善懲惡》成為了一種對社會倫理和正義的呼籲。

在繁體字中,勸善懲惡的寫法是勸善懲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勸”字在古代被寫作“勸”,“惡”字在古代被寫作“惡”。這些字的寫法的變化反映了語言和文化的演變。

以下是勸善懲惡這個成語的例句:

1. 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勸善懲惡的原則。

2. 古人常說,勸善懲惡是維系社會和諧的重要方式。

勸善懲惡可以與其他成語搭配使用,如“勸悖從善”、“善有善報”等。

近義詞:鼓善而遏惡

反義詞:默不作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