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nations)have trade relations] [國家或地區之間] 建立或存在貿易關系
(1).互易商貨。《左傳·闵公二年》:“務財訓農,通商惠工。” 孔穎達 疏:“通商販之路,令貨利往來也。”《國語·晉語四》:“輕關易道,通商寬農。”《北史·袁翻傳》:“無防寇禦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宋史·食貨志下三》:“凡通商州軍,在 京西 者為南鹽,在 陝西 者為西鹽,若禁鹽地則為東鹽。”
(2).多指國與國之間進行貿易。 ********* 《革命軍人不可想升官發財》:“通商是做甚麼事呢?就是把 中國 的土貨運出去賣,把他們的洋貨運進來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商漢語 快速查詢。
"通商"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基于協議開展的貿易往來活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國與國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強調通過官方協定建立商業關系的行為屬性。從詞源學分析,"通"取貫通、往來之意,"商"指商業活動,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尚書·周書》中關于邊境互市的記載。
《辭海》(第七版)補充說明該詞特指"主權國家在平等基礎上互設貿易機構",包含貨物交易、貨币結算、關稅協定等系統性經濟合作。曆史語境中,"通商"常與"互市""榷場"等古代貿易形式關聯,如唐代設立的交州互市監,明代隆慶年間解除海禁後的月港通商。
現代應用層面,《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通商已發展為包含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的綜合經濟交流體系,典型實例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當代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相關術語包括"通商口岸""通商條約",均指向制度化的國際貿易規範。
“通商”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通商指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貿易往來,建立商品交換關系。其核心是通過商品流通促進經濟合作,既包含古代互市行為,也涵蓋現代國際貿易。
古代起源
近代演變
“我國與多國通商,促進技術交流與資源互補。”
“五口通商後,沿海城市成為中外貿易樞紐。”
如需進一步了解通商的曆史案例或政策,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等文獻,或查閱國際貿易相關研究。
案舉熬磨阿塔卡馬沙漠棒老二變本加厲辯護權不悖猜忖常陰扯臊黜放戴白雕雞踧足鬥攻發歲飛蛩給廪貢琛關門落闩貴庾鴻綱宏勝薨夭郊墟進緻繿縿老艾遼曼離塵服麗好流爛輪睛鼓眼蟒衣玉帶滅火内色拈花弄柳鸋鴂辟污譬喻蒲牒竊號七輪扇清雅讓勖塞塞散犯僧衆赦書石研食邑收賄樹稼說辭攤場特敕投戈象龜小便池蕭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