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int;perfect person]∶圣人;完人
(2) [able-bo***d person]∶具有完全肢体的人
(1).指善于契合天然而又应合人为的全德之人。《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成玄英 疏:“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然,善能晦迹,泽及万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谓乎!”
(2).指完美的人。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三:“ 罗豫章 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殊不知凡为女子,必须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四者兼备,才算得个全人。” 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3).肢体齐全的人。 南朝 梁 沉约 《与徐勉书》:“外观旁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僶俛;解衣一卧,支体不復相关。”
(4).指整个人、整个面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5).保全人的身体和生命。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今之除肉刑者本欲以全人也。今去髠钳一等,转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其本意矣。”亦指保全百姓。《后汉书·郅恽传》:“昔 伊尹 自鬻辅 商 ,立功全人。”
全人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层次:
指肢体健全、无残疾的人,与“残疾人”相对。此释义强调生理结构的完整性,常见于医学、法律或社会关怀语境。
例证:
“特殊教育需关注全人与残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源于儒家及道家思想,指德性、才智、体魄全面完善的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主张突破单一技能局限;《礼记·大学》强调“修身”为根本,追求“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
《庄子·达生》以“全德之人”喻指精神自由、本性完满者:“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
蔡元培倡导“五育并举”(军国民、实利、德育、世界观、美育),推动“全人教育”理念的实践。
例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近义词辨析:
词源参考:
古典义可追溯至《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全人”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可分为传统释义和现代延伸两种理解:
全德之人/圣人
指道德、学识、行为等各方面完美无缺的人,常与道家思想相关。例如《庄子·庚桑楚》提到“全人”是能契合天然与人为的全德之人,被视作神人般的存在()。
肢体健全的人
强调身体无残缺,如《读书镜》中“全人”指四肢健全者()。
保全生命或百姓
作动词时,可表示保全个体性命或维护民众福祉,如“全人”有“保全人的身体和生命”之意()。
整体性描述
指代完整的人或事物的全貌,如南朝沈约的“外观旁览,尚似全人”()。
全人教育
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全人”指身体、心理、智力、社交等全面发展的个体,强调综合素质培养,而非单一学业成就()。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庄子》、陈继儒《读书镜》等古籍,或现代教育理论文献。
保长悲酸比俦草料茶场朝众赤车使者冲帝诞倨第二次东征丁屐东荒多此一举多僻儿科儿男芳郊负气浮僞国际裁判故义皓魄囫囵竹溷听见讽就近攫醳口抹鲲弦帘庑沦忽轮輮罗织构陷冒险捏搭泥娃娃女大不中留鸥鹭忘机判花箝锁庆幸扰攘容耐辱人伤残上接第一版审曲面势沈薶时钟四舍五入踏踧套习天郊椀珠伎微痾伪让卫生纸项巾闲邪小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