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變通之道;臨時措施。 北齊 樊遜 《升中紀號對》:“投鼠忌器之説,蓋是常談;文德懷遠之言,豈識權道?”《舊唐書·魏玄同傳》:“如今選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權道。”《孟子·離婁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宋 孫奭 疏:“夫權之為道,所以濟變事也,有時乎然,有時乎不然,反經而善,是謂權道也。”
(2).猶權門。 唐 劉禹錫 《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縣内之大夫鮮有遺愛在其去者,蓋邑居多豪,政出權道,非有卓然異績結于人心,浹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3).佛教語。原指小乘說法的權教教義,也泛指教化世間的佛法。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權道隱深,非聖不盡。” 南朝 梁 沉約 《究竟慈悲論》:“是故開設三淨,用伸權道及涅槃。”
“權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具體用法理解。以下是其核心釋義及使用場景:
變通之道或臨時措施
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不拘泥于常規。例如《舊唐書》提到“近代之權道”,指應對特殊情況的臨時制度。宋代孫奭在注解《孟子》時,以“嫂溺援之以手”為例,說明權道是“反經而善”的變通之法。
權門(權勢之門)
唐代劉禹錫的碑文中提到“政出權道”,暗指權力被權貴階層掌控的現象。
佛教術語
南朝文獻中,權道指小乘佛教的權教教義,或泛指佛法教化衆生的方式。如顔延之認為“權道隱深,非聖不盡”。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權道”引申為權力與道義的結合,強調行使權力時需兼顧道德準則。此用法多見于管理學或倫理學讨論,但需注意其與傳統釋義的差異。
建議進一步查閱《孟子》《舊唐書》等原始文獻,或專業佛學辭典以深化理解。
《權道》是一個既有法律意義又有哲學思考的詞彙。它表示權力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權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合法能力和控制力,而道德是指人們在行為上應遵循的倫理準則。權道将權力與道德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權力的行使必須在道德的指導下,以保證公平、公正和社會秩序。
《權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辶”。其中,“木”表示木材,象征事物的本質和存在;“辶”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行進和方向。
按照筆畫分解,整個詞由11個筆畫組成。
《權道》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後來,這個詞在政治學、倫理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得到廣泛運用。
繁體字中,《權道》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種叫做“齊文”的字體風格,是早期漢字書寫的一種形式。在齊文中,《權道》的“辶”部分會以古代漢字的方式呈現,整個字形更加古樸、典雅。
1. 擁有權力的人應該明白,權力的行使必須以道德為指引。
2. 在社會中維護權道的平衡是治理的關鍵。
組詞:權力、道德、權益、道義、權衡、權責
近義詞:權利、權威、權威主義、權宜、權威化
反義詞:違法、不道德、無權、無道、剝奪權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