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尸之俎。古代祭祀时用以盛牲体心舌之器。《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升肵俎,鼏之,设于阼阶西。” 郑玄 注:“肵,谓心、舌之俎也。《郊特牲》曰:‘肵之为言敬也。’言主人之所以敬尸之俎。”《礼记·曾子问》:“祭殤不举﹝肺﹞,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
肵俎是古代祭祀礼仪中专用的一种礼器,其名称由“肵”“俎”二字组合而成。根据《仪礼》《礼记》等文献记载及历代注疏,其具体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字义与功能
“肵”音qí,特指祭祀时盛放牲体肋骨的部位,《仪礼·特牲馈食礼》郑玄注云“肵,谓心舌之俎也”,表明肵俎主要承载祭牲的心、舌、肺等内脏器官。而“俎”为古代祭祀时放置牲体的礼器,形似几案,多以木制,表面刻有纹饰。二者合称专指用于承载特定祭品的小型礼器。
二、形制与使用场合
根据清代学者黄以周《礼书通故》考订,肵俎形制较普通俎器更为精巧,通常与“升俎”“房俎”等礼器配套使用,在宗庙祭祀、乡饮酒礼等仪式中出现。其使用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礼记·郊特牲》载“腥俎肵俎,主人不亲嘏”,说明该器在祭礼中具有象征主祭者诚敬的特殊功能。
三、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仪礼·有司彻》:“佐食取肵俎于阶下。”东汉郑玄注曰:“肵俎,心舌俎也。”宋代聂崇义《三礼图》进一步图解其形制,清代胡培翚《仪礼正义》考证其与“阼俎”“房俎”的方位区别,均为此器在古代礼学体系中的重要佐证。
按现代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湖北曾侯乙墓均出土形制类似俎器的文物,可与文献记载互为印证,具体研究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相关考释。
“肵俎”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用器具,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肵俎(qí zǔ)指古代祭祀时盛放牲畜心、舌的礼器,主要用于敬献给“尸”(代祖先受祭的人)。该词由“肵”(表敬)和“俎”(盛祭品的器具)组成,强调对祭祀对象的尊敬。
祭祀用途
在《仪礼·特牲馈食礼》中记载,由佐食官将肵俎升起并盖好,陈设于阼阶西侧,作为祭祀流程的重要环节。肵俎专盛牲体的心、舌,象征对祖先的敬意(《礼记》亦有相关记载)。
使用限制
根据《礼记·曾子问》,祭祀未成年而亡者(“殇”)时,不得使用肵俎,亦不设玄酒,表明其使用具有严格的礼制等级性。
“肵”字本身含“敬”义,《郊特牲》解释“肵之为言敬也”,说明此器具承载着祭祀礼仪中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其形制与摆放位置均体现古代“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
需注意与“鐏俎”(zūn zǔ,指宴席)、“燅俎”(xún zǔ,指加热祭牲)等相似词汇的区别,此类术语多与古代祭祀或宴饮制度相关,但具体用途各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礼记》原文或汉代郑玄的注疏。
扳咬笔柱卜稽惨可可颤杖晨景船只带子担幢的砾地王地缘豆油端布独威鹅毳耳不旁听防震府衙港口吞吐能力膏肉羔丝蛊事皇妣花腔令鼓晦黑会状佳谶简卜九市克勤克俭料子服龙纱龙跃虎踞芦苇满博摸不着摸苏母性难星内属能着虐世飘焉品题签名屈沱遶指丧话商税蝨虫书诏松垄韬光帖胁同等学力渥刑箱工降魔杵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