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even days of the week] 從前采用的以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命名的一星期的七日: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它們分别對應于現在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亦作“ 七耀 ”。亦作“ 七燿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後漢書·劉陶傳》:“宜還本朝,挾輔王室,上齊七燿,下鎮萬國。” 晉 範甯 《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耀為之盈縮。” 楊士勳 疏:“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七曜。” 宋 張載 《正蒙·參兩》:“遇謂在天而運者,唯七曜而已。”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為政篇一一》:“曆元者,日月合璧,五星連珠,七曜復合,一元之始也。”
(2).指北鬥七星。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述夫帝車南指,遯七曜於中階。” 清 龔自珍 《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詩:“掌故雖徂元氣在,仰窺七曜森光芒。”
“七曜”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重要概念,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的總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七曜又稱“七政”“七緯”,包含太陽(日)、月亮(月)以及金星(太白)、木星(歲星)、水星(辰星)、火星(熒惑)、土星(填星/鎮星)五大行星。這一概念源于古人對天體的觀測與自然崇拜,将顯著運動的七大天體統稱為“曜”,意為“明亮的天體”。
别名與文化關聯
各行星有特定古稱,如金星因晨昏位置不同分稱“啟明”“長庚”(《詩經》有載),火星因紅色稱“熒惑”等。七曜還與玄學、占星術相關,用于古代曆法推算和吉兇占卜。
星期制度的起源
古巴比倫用七曜記日,順序為日、月、火、水、木、金、土,對應星期日到星期六,後傳入中國及日本,形成“星期”概念。例如日語中至今保留“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等名稱。
與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七曜體系以本土觀測為基礎,而西方以羅馬神話命名行星(如金星Venus)。有學者認為七曜記日法可能受外來文化影響,但具體起源仍有争議。
七曜既是天文觀測成果,也融合了曆法、占卜等文化内涵,展現了古代中國對宇宙的認知體系。
七曜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一周七天的命名方式。下面将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同時提供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七曜的漢字拆分部首為“日”,它含有4個筆畫。
七曜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對星期命名的方式,與天文學和星象有關。在古代中國,人們以七顆行星、太陽和月亮分别對每一天進行命名,形成了七曜星期。
七曜的繁體字為「七曜」,與簡體字形式相同,均由日字旁組成。
古代漢字中,七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在現代,我們通常使用現代簡化字形式的「七曜」來表示這個詞。
1. 星期一是七曜中的第一天。
2. 這個城市的街道上熱鬧非凡,仿佛每一天都是七曜中的盛大節日。
七日、七月、曜日、曜光
星期、禮拜、周
一曜、二曜、三曜、四曜、五曜、六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