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的意思、本溪市的詳細解釋
本溪市的解釋
在遼甯省東部、太子河上遊、沈丹鐵路線上。1945年設市。人口946萬(1995年)。是遼甯省東部的重要工業城市,有“煤鐵之城”之稱。名勝有本溪湖、本溪水洞。
詞語分解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專業解析
本溪市的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 「本」
- 漢語本義指草木的根莖,引申為事物的根源或主體。《說文解字》釋:「木下曰本」,象征根基穩固、源遠流長。
- 「溪」
- 指山間的小河溝,《爾雅·釋水》注:「水注川曰溪」,特指狹長而水流清淺的自然水道。
- 「本溪」
- 地名源于「杯犀湖」的諧音雅化(清代因湖形似犀角酒杯得名),後取「溪水本源」之意,喻指山水相依的自然特征。
二、行政區劃釋義
本溪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甯省下轄的地級市,其定義包含三層核心屬性:
- 地理屬性
- 位于遼東半島腹地(東經123°34′–125°46′,北緯40°49′–41°35′),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太子河穿城而過,森林覆蓋率超76%(居遼甯省首位),素有「東北地質搖籃」之稱。
- 建制沿革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本溪縣,1939年建市,1952年定為中央直轄市,後劃歸遼甯省。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賦予地方立法權。
- 文化符號
- 因擁有世界最小的天然湖泊「本溪湖」(2012年列入吉尼斯紀錄)而聞名,其名稱直接關聯城市文化标識。
三、權威詞典定義
據《中國地名語源詞典》規範釋義:
本溪市
以境内本溪湖得名。湖藏于卧雲山崖下,外闊内狹,形如犀角,初名「杯犀湖」。清雍正年間雅化為「本溪湖」,寓「溪水本源」之意。1948年設市,為中國重要鋼鐵工業基地與生态旅遊城市。
四、綜合釋義
本溪市作為專有地名,其漢語内涵融合了自然地理特征(溪水本源)、曆史淵源(清代定名)及行政區劃功能(現代工業城市),是典型「因自然實體得名」且兼具人文經濟屬性的複合型地名。
參考資料
- 《本溪市志·地理卷》,遼甯人民出版社,1999.
- 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23年版)》
- 國務院《關于遼甯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1992〕63號)
- 吉尼斯世界紀錄官網認證文件(No.20120926-01)
- 史為樂《中國地名語源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網絡擴展解釋
本溪市是遼甯省下轄的地級市,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地理位置
位于遼甯省東南部,地理坐标為東經123°34′—125°46′,北緯40°49′—41°35′。東鄰吉林省通化市,西接遼陽市,南臨丹東市,北靠沈陽市,是沈丹鐵路和沈丹高速的重要樞紐。總面積8413.96平方公裡,地貌以山地為主,呈現“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特征。
二、曆史沿革
- 古代:戰國時期已有城市遺址,高句麗早期都城五女山山城位于此,對研究高句麗曆史有重要價值。
- 近代:1904年日俄戰争後形成煤鐵工業基礎,1945年正式設市。
- 現代:現轄2個滿族自治縣、4個區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三、經濟與産業
以鋼鐵、化學工業為主導,被譽為“煤鐵之城”。同時擁有國家級醫藥産業集聚區(本溪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涵蓋7個國家級品牌。
四、自然與人文特色
- 生态資源:太子河、渾江等河流密布,森林覆蓋率超75%,是避暑休閑康養城市。
- 旅遊名片:以“奇洞(本溪水洞)、名山、秀水、溫泉、楓葉、民俗”六大特色聞名,有“燕東勝境”之稱。
- 文化底蘊:東北抗聯重要根據地、國歌原創素材地及新中國工業搖籃。
以上信息綜合自政府官網及權威媒體報道,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艾發衰容哀勸安富恤窮百花王弁栗裱匠晨鹄癡車初事麤犷翠琰丁倒泛流反應性染料風旌福底兒腑肺光精軌制翰迹虹舸畫闆畫稿華景黃金榜話頭今分景澄靜莫口疢淚盈盈連辔彔彔臝物簏箱馬捉老鼠秘弄磨得開排調棚菊披林撷秀凄絶泉曲曲狹榮銜灑筆上引首沙文設東師弟視線獅子會殊藩爣爣調説退靜王旌問辨伍胥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