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誠信。《書·康王之诰》:“昔君 文 武 ,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 孔 傳:“緻行至中信之道,用顯明於天下。”《荀子·性惡》:“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 楊倞 注:“大,重也。齊信,謂整齊於信也。”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七》:“《爾雅》:‘齊,中也。’言大中信而輕貨財也。《顧命》:‘厎至齊信。’《傳》以‘齊信’為‘中信’,是其證。‘齊信’與‘貨財’對文……‘齊信’非‘整齊於信’之謂。”
“齊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í xìn,其核心含義為中正誠信,強調言行一緻、信守承諾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概念
“齊”通“中”,意為中正、端正;“信”即誠信、守信。合指為人處事公正誠實,不偏不倚。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詞義演變
早期學者(如楊倞)将“齊”解釋為“整齊”,但清代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明确指出:“齊”應為“中正”之義,故“齊信”即“中信”,強調内在的端正與誠信。
現代理解差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定義為“言行一緻、信守承諾”,這與古代用法略有差異,可視為詞義的擴展。
“齊信”一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重視,既可用于形容個人品德,也可引申為處世準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荀子》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注解(如、4)。
《齊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字“齊”是一個單獨的字,意為“齊整、統一”。第二個字“信”是一個單獨的字,意為“相信、真實”。合在一起,“齊信”意為“齊一緻、相信真實”。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态度。
第一個字“齊”是由“骨”、“期”、“骨”、“斤”組成,部首為“骨”,總共有13個筆畫。
第二個字“信”是由“人”、“言”組成,部首為“人”,總共有9個筆畫。
繁體字“齊”在字形上與“齊”相似,都是由“骨”、“期”、“骨”、“斤”組成。
古代漢字寫法中,“齊”多用于古籍和碑文,字形有所不同。第一個字“齊”由“鬥”、“蔔”、“大”、“斤”組成,部首為“鬥”,總共有12個筆畫。
1. 所有成員齊信這個計劃的有效性。
2. 他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齊信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1. 相關詞語:一緻、統一、團結、相信。
2. 近義詞:和諧、合一、一貫。
對立詞:不一緻、矛盾、懷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