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诚信。《书·康王之诰》:“昔君 文 武 ,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 孔 传:“致行至中信之道,用显明於天下。”《荀子·性恶》:“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 杨倞 注:“大,重也。齐信,谓整齐於信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七》:“《尔雅》:‘齐,中也。’言大中信而轻货财也。《顾命》:‘厎至齐信。’《传》以‘齐信’为‘中信’,是其证。‘齐信’与‘货财’对文……‘齐信’非‘整齐於信’之谓。”
“齐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í xìn,其核心含义为中正诚信,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特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概念
“齐”通“中”,意为中正、端正;“信”即诚信、守信。合指为人处事公正诚实,不偏不倚。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词义演变
早期学者(如杨倞)将“齐”解释为“整齐”,但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明确指出:“齐”应为“中正”之义,故“齐信”即“中信”,强调内在的端正与诚信。
现代理解差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归类为成语,定义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与古代用法略有差异,可视为词义的扩展。
“齐信”一词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操守的重视,既可用于形容个人品德,也可引申为处世准则。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荀子》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注解(如、4)。
《齐信》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字“齐”是一个单独的字,意为“齐整、统一”。第二个字“信”是一个单独的字,意为“相信、真实”。合在一起,“齐信”意为“齐一致、相信真实”。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态度。
第一个字“齐”是由“骨”、“期”、“骨”、“斤”组成,部首为“骨”,总共有13个笔画。
第二个字“信”是由“人”、“言”组成,部首为“人”,总共有9个笔画。
繁体字“齊”在字形上与“齐”相似,都是由“骨”、“期”、“骨”、“斤”组成。
古代汉字写法中,“齊”多用于古籍和碑文,字形有所不同。第一个字“齊”由“斗”、“卜”、“大”、“斤”组成,部首为“斗”,总共有12个笔画。
1. 所有成员齐信这个计划的有效性。
2. 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齐信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1. 相关词语:一致、统一、团结、相信。
2. 近义词:和谐、合一、一贯。
对立词:不一致、矛盾、怀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