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集衆人。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劉後主志》:“﹝ 馬謖 ﹞違 亮 節度,為 郃 所破, 平 獨斂衆為殿。”《宋書·索虜傳》:“冠軍将軍、 青州 刺史 竺夔 鎮 東陽城 ,聞 虜 将至,斂衆固守。”《新唐書·張濬傳》:“ 濬 斂衆夜遁,比明,軍失大半。”
“斂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聚集衆人或整合群體力量,常見于描述領導者組織、管理人群的行為。
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擴展為“抑制衆人情緒或聲音”,強調對群體行為的控制能力。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本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華陽國志》《宋書》等原始文獻。
詞語《斂衆》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收斂人群,使人群有序,安靜。下面将為您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斂衆》是由“敝”和“從”兩個部首組成。筆畫分别是“12”和“7”。
《斂衆》一詞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畢設祭,斂衆于墓。”意為在墓地斂集人群進行祭祀活動。
繁體字為「斂眾」。
在古代,「斂眾」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差異較大。古漢字中的「斂」形狀較複雜,由「首」和「佥」兩個部分組成,表示頭領帶領衆人;而「眾」由「目」和「多」兩個部分組成,表示許多人。故「斂眾」古時所指的意思并無二緻。
1. 他斂衆的手勢示意大家保持安靜。
2. 老師斂衆之後開始講課。
3. 在領導的帶領下,參觀隊伍斂衆有序前進。
組詞示例:斂財、斂蓄、斂容、斂贓、斂迹。
近義詞:安靜、肅靜、甯靜、寂靜。
反義詞:喧嚣、吵鬧、亂糟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