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語本《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新唐書·房式傳》:“博士 李虞仲 曰:‘始 闢 反,為其用者皆救死其頸,可盡被惡名乎?如 式 ,不能去,又不能死,可謂求生害仁者也。’”
“求生害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因貪圖活命而損害仁德,常用來批判為保命而違背道德原則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在面臨生死抉擇時,為了保全性命而犧牲道德準則(尤其是儒家推崇的“仁”)。與孔子主張的“殺身成仁”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仁德高于生命。
出處與原文
源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通過對比,強調真正的仁者甯死也不違背道德。
該成語體現了儒家“仁重于生”的價值觀。孔子認為“仁”是最高道德準則,主張在生命與仁德沖突時,應選擇“成仁”而非“害仁”。後世常用此詞批判喪失氣節的行為,如明代士大夫評價變節者時會斥其“求生害仁”。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古籍用例(如《新唐書》原文),的文獻線索。
《求生害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詞組合而成。下面将對其各部分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求生(組詞:求、生)的部首是“心”,共有8畫;害仁(組詞:害、仁)的部首分别是“宀”和“人”,害共有9畫,仁共有4畫。
來源:《求生害仁》是出自《仁守精義》一書的書名,書中介紹了求生和害仁的意義和價值。此詞被引申為對于人生的追求和行為準則。
繁體:求生害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求生害仁」。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求生(求、生)的寫法略有差異,它們的構造形式在古時期進行了一些改變,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他具備了在惡劣環境中求生的本領。
2. 害仁之舉将受到嚴厲譴責和懲罰。
組詞:求生害仁可以進行以下組詞:
1. 求生:求生存、求生意識、求生技能
2. 害仁:害仁心、害仁義、害仁人
近義詞:與求生害仁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1. 求存:追求生存、追求存在
2. 仁愛:仁慈、愛心、善意
反義詞:與求生害仁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1. 非求生:拒絕生存、不追求生命
2. 仁惡:惡意、不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