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舞名。即後世之巾舞。《宋書·樂志一》:“又雲 晉 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巾舞歌》:“《唐書·樂志》曰:‘《公莫舞》, 晉 、 宋 謂之《巾舞》。其説雲: 漢高祖 與 項籍 會 鴻門 , 項莊 舞劍,将殺 高祖 , 項伯 亦舞,以袖隔之,且語 莊 雲:“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漢王 也。 漢 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 項伯 衣袖之遺式。’《宋書·樂志》曰:‘按《琴操》有《公莫渡河》,然則其聲所從來已久。俗雲 項伯 ,非也。’《古今樂録》曰:‘《巾舞》,古有歌辭,訛異不可解。 江 左以來,有歌無辭。 沉約 疑是《公無渡河曲》。今三調中自有《公無渡河》,其聲哀切,故入瑟調,不容以瑟調離於舞曲。惟《公無渡河》,古有歌有弦,無舞也。’” 唐 李賀 《公莫舞歌》序:“公莫舞歌者, 項伯 翼蔽 劉沛公 也。”
公莫舞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曆史典故的儀式性舞蹈,其名稱與表演形式均承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從詞義、起源、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詞義解析
“公莫”二字源于古漢語,“公”為尊稱,“莫”通“幕”,指覆蓋用的巾帛。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公莫舞”最初為持巾而舞的表演形式,因舞者以長巾為道具,故又稱“巾舞”。另一說認為,“公莫”是勸阻之語,關聯曆史典故中的“公莫害劉邦”,後演變為舞名。
起源與典故
該舞蹈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事件。項莊以舞劍為名欲刺殺劉邦,項伯以“公莫害沛公”勸阻,并以衣袖遮擋保護。後世将這一情節藝術化,形成持雙巾模拟劍器的舞蹈,故又名“項莊舞”。此說在《晉書·樂志》中亦有印證。
舞蹈形式與演變
公莫舞屬漢代樂府舊題,表演時舞者執長巾,通過揮動、旋轉等動作模拟劍術。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描述其“動作舒緩,具禮儀性”,可見已從武舞轉為文舞。宋代以後逐漸融入戲曲,成為傳統戲劇中袖舞的源頭之一。
文化意義
公莫舞兼具曆史叙事與禮儀功能,既體現秦漢時期“以武喻禮”的教化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舞蹈由實用兵器舞向審美道具舞的轉型。其名稱與形式對研究中國古代樂舞術語流變具有重要價值。
“公莫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舞蹈,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起源與曆史背景
公莫舞又稱“巾舞”,起源于漢代,與著名的“鴻門宴”事件相關。據《晉書》和《宋書》記載,項莊在宴席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項伯以衣袖隔擋保護,并呼“公莫”(意為“您不要這樣做”)。後人将此場景編為舞蹈,以巾代袖,象征項伯的護主之舉。
舞蹈形式
舞者手持長巾(或長袖)起舞,動作多模拟鴻門宴中的防禦姿态。晉代後逐漸演變為宮廷和民間的娛樂性舞蹈,并成為唐代“軟舞”類别中的代表之一。
文學與史料記載
唐代李賀《公莫舞歌》、宋代張榘《青玉案》等詩詞中均有提及,多借典故表達對忠義或曆史興亡的感慨。此外,《樂府詩集》将其歸為“舞曲歌辭”,說明其音樂與表演形式已系統化。
衍生含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解釋為“公衆應遵守規範,不得隨意行動”。但此義項缺乏直接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後人結合字面義的衍生解讀。
公莫舞的核心含義是源自漢代的曆史性舞蹈,以巾為道具,承載“鴻門宴”的叙事。文學與史書中的記載更側重其藝術形式與典故背景,而現代詞典的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案目白骨白鷗北海尊冰清玉潔伯術不毇布政牓乘號赤眚達诂當世才度動念東選惰性氣體負疾拂袖而去負埶漢京鹖戴胡琴講章減核檢署驚怳浄練禁阙俊器濬遐愧怍黧面六色螺貝鹿茸面禀彌望溺冠蟠繞盤匜骈坒平夥僑戶棄惡從善棄蔑壤流人民教師神禦殿屍啓豕圈壽畫絲腸司間太博銅頭鐵臂駝騁脫袴頑家危險品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