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瀏灕 ”。
亦作“ 瀏漓 ”。流利飄逸貌。 唐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觀 公孫氏 舞劍器渾脫,瀏灕頓挫,獨出冠時。” 清 王士禛 《師友詩傳錄》:“故渾脫瀏漓,隻如其自道,頓挫獨出,能此者幾人?” 清 冒襄 《寒夜聽白三彈琵琶歌》:“頓挫瀏灕得至性,幽抑怨斷傳深情。” 清 莫友芝 《<巢經巢詩抄>序》:“而其( 鄭子尹 )盤盤之氣,熊熊之光,瀏灕頓挫,不主故常。”
“浏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ú lí(注音:ㄌㄧㄨˊ ㄌㄧˊ),其核心含義是流利飄逸貌,多用于形容藝術表演或文風的自然流暢與灑脫意境。
基本釋義
“浏漓”指事物表現出的流暢、灑脫之感,常見于文學和藝術領域。例如唐代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中描述劍舞“瀏灕頓挫,獨出冠時”,即通過“浏漓”展現動作的飄逸與節奏感。
變體與關聯詞
應用語境
多用于詩文、書法、舞蹈等藝術形式的賞析,例如清代王士禛評價詩歌“渾脫瀏漓”,即強調其自然流暢的風格。
浏漓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浏”和“漓”。浏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氵”和“火”,拼音是líu lí。
浏的本義是水流的意思,是一個多音字,在古時候也可以指溪流、湖泊等水域;漓的本義是水滴的意思,也可以指流動的水。
浏漓來源于古人對流水的形态和特點的描寫,形象地表示了水流動的樣子和美感,後來逐漸引申為形容事物流動自如、順暢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浏漓的寫法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浏的形狀有所變化,如《說文解字》中寫作“流”,漓的形狀也稍有不同,如《說文解字》中寫作“瀝”,但這些寫法漸漸演變為現在的“浏漓”。
以下是幾個關于浏漓的例句:
1. 水從山上傾瀉而下,形成了渾然天成的浏漓景象。
2. 他的字體猶如浏漓的流水,字裡行間透着一種自由而灑脫的氣息。
3. 作文中的句子流暢、清晰,行文之間洋溢着浏漓的文字之美。
組詞:流水、溪流、湖泊、水滴、流動。
近義詞:流暢、順暢、自如。
反義詞:困滞、堵塞、拖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