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禮·考工記·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鄭玄 注:“三材,膠、絲、漆。” 賈公彥 疏:“幹、角、筋須三材乃合,則秋是作弓之時。”後因以“秋膠”指弓弩或射藝。 唐 鄭損 《藝堂》詩:“堂開凍石千年翠,藝講秋膠百步威。”
“秋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但需結合權威資料甄别:
根據《周禮·考工記·弓人》記載,古代制弓需在秋季将膠、絲、漆三種材料結合,故“秋膠”代指弓弩或射藝。這一釋義被唐代詩人鄭損在《藝堂》詩中印證:“藝講秋膠百步威”,此處“秋膠”即指射藝的高超技藝。
背景延伸:古代制弓講究季節時序,冬季剖析木材,春季處理獸角,夏季整治牛筋,秋季則用膠合材,形成完整的制弓流程,因此“秋”成為制弓的關鍵節點。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秋膠”可形容秋季幹燥的自然景象,或比喻人缺乏活力的狀态。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文獻,且其他權威來源未提及,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傳。
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優先查閱《周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的注疏(參考、3、5),或研究唐代詩文中的用例(如、5),以獲取更準确的古典文化内涵。
秋膠(qīu j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秋天采集的松脂。
秋膠的部首是禾(hé),總共有10個筆畫。
秋膠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形為「秋膠」。
在古代,秋膠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它的字形可能會稍有變化。
1. 秋膠是一種重要的藥材,被廣泛用于中醫藥領域。
2. 他從松樹上采集到了一塊秋膠,非常珍貴。
秋天、秋季、秋風、膠水、膠汁等。
秋脂、秋脆等。
春膠、夏膠、冬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