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荒。 元 姚燧 《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在 太宗 世,所殘 漢 上諸州之民,避荒 汴 洛 間。”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載》卷上:“過 獲鹿 ,見饑民夫婦避荒,擔内一子甫三歲,言愛此子者任攜去。” 清 伊秉绶 《揚州》詩:“豈知郭外民,避荒飽風雨。”
“避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避荒”指因災荒或戰亂而逃離原居地,即逃荒。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百姓為躲避饑荒被迫遷徙的行為。
需注意與“防災”區别:部分現代解釋(如)将“避荒”引申為“預防災害”,但根據古代文獻和主流釋義,其核心含義仍為被動逃離災荒,而非主動預防。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災荒史相關詞彙(如“流民”“赈濟”),可參考《中國救荒史》等專著。
《避荒》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為了逃避饑荒而采取措施以保命或尋找食物。這個詞語描述了人們在饑荒來臨時采取的行動。
《避荒》這個詞的部首是「辶」,拆分後可以分為「辶」和「艹」兩個部分。它共有10個筆畫。
《避荒》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饑荒時期的民衆行為。在饑荒來臨時,人們積極躲避災害,采取各種方法尋找食物。在繁體字中,避荒的寫法為「避荒」。
在古時候,避荒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甲骨文中,避荒的形态為「厄辵食」。而在金文和篆書中,避荒的寫法為「避莣」。
1. 饑荒來襲,在這個小山村裡,人們紛紛開始避荒,希望能找到食物。
2. 避荒的過程是辛苦的,但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生存方式。
避難、避險、避難所、避世
躲避、逃避、躲藏、避難
面對、直面、迎難而上、勇敢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