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懸的意思、逋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懸的解釋

(1).拖欠。《後漢書·劉虞傳》:“後車騎将軍 張溫 讨賊 邊章 等,發 幽州 烏桓 三千突騎,而牢禀(廪)逋懸,皆畔還本國。”《魏書·辛雄傳》:“将發,請事五條。一言逋懸租調,宜悉不徵。” 金 黨懷英 《雪中》詩之四:“我看多田翁,租賦常逋懸。”

(2).指所欠租稅。《魏書·高陽王雍傳》:“遠使絶域,催督逋懸,察檢州鎮,皆是散官,以充劇使。”《舊唐書·李渤傳》:“ 張平叔 判度支,奏徵久遠逋懸, 渤 在州上疏曰:‘……臣當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頃有餘,若更勒徇度支使所為,必懼史官書陛下於大旱中徵三十六年前逋懸。臣任刺史,罪無所逃。’” 金 元好問 《宛丘歎》詩:“至今三老背腫青,死為逋懸出膏血。”自注:“ 李 之後十年,予為此縣,大為逋懸所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懸(bū xuá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詞源解析

該詞由“逋”和“懸”兩個語素構成。“逋”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亡也”,引申為“拖欠”,如《漢書·昭帝紀》載“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懸”本指懸挂,後衍生出“未決、拖延”義,如《宋書·武帝紀》言“通租宿債,勿複督收”。二者組合後,字面指“拖欠未結”,多用于賦稅或債務場景。

2. 文獻中的實際用例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足給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此段雖未直接出現“逋懸”,但通過劉虞治理幽州時“通租宿債”的寬政措施,可反推當時存在賦稅逋懸現象。

3. 語義演變

唐宋以降,“逋懸”詞義擴展至泛指各類未決事務,如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将懸而未決的訟案稱為“刑獄逋懸”,體現詞義從經濟領域向司法領域的遷移。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逋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拖欠
    指未按時繳納或償還錢糧、賦稅等。例如《後漢書·劉虞傳》提到“牢禀逋懸”,意為軍糧供應被拖欠,導緻士兵叛逃。
  2. 所欠租稅
    特指積欠的賦稅。如《舊唐書·李渤傳》記載,地方官因旱災仍被要求追繳三十六年前的欠稅,稱為“逋懸”。

二、文獻例證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其拼音為bū xuán,注音符號為ㄅㄨ ㄒㄨㄢ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郁闆闆六十四編削跸警冰碴測地線側生誠謝樗枥純懿大工檔案迪戟低銀房中術翻臉肺部風摅扶養幹蛋高善綸巾羽扇過迹孤劭火華火舟角條家堂隆重開幕漏瘡懋昭秘寶謀策偏分頭豾狸缾居撲明清間傾意秋卷容彭桑孔色飛山栖谷隱沙衍省吃儉用生熱身形飾怪裝奇疏班數制死數訟狀嗽月歎賞調價衛翼污濊遐覽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