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悬的意思、逋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悬的解释

(1).拖欠。《后汉书·刘虞传》:“后车骑将军 张温 讨贼 边章 等,发 幽州 乌桓 三千突骑,而牢禀(廪)逋悬,皆畔还本国。”《魏书·辛雄传》:“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徵。”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四:“我看多田翁,租赋常逋悬。”

(2).指所欠租税。《魏书·高阳王雍传》:“远使絶域,催督逋悬,察检州镇,皆是散官,以充剧使。”《旧唐书·李渤传》:“ 张平叔 判度支,奏徵久远逋悬, 渤 在州上疏曰:‘……臣当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餘,若更勒徇度支使所为,必惧史官书陛下於大旱中徵三十六年前逋悬。臣任刺史,罪无所逃。’” 金 元好问 《宛丘叹》诗:“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自注:“ 李 之后十年,予为此县,大为逋悬所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悬(bū xuá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1. 本义与词源解析

该词由“逋”和“悬”两个语素构成。“逋”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亡也”,引申为“拖欠”,如《汉书·昭帝纪》载“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悬”本指悬挂,后衍生出“未决、拖延”义,如《宋书·武帝纪》言“通租宿债,勿复督收”。二者组合后,字面指“拖欠未结”,多用于赋税或债务场景。

2. 文献中的实际用例

《后汉书·刘虞传》记载“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足给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此段虽未直接出现“逋悬”,但通过刘虞治理幽州时“通租宿债”的宽政措施,可反推当时存在赋税逋悬现象。

3. 语义演变

唐宋以降,“逋悬”词义扩展至泛指各类未决事务,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将悬而未决的讼案称为“刑狱逋悬”,体现词义从经济领域向司法领域的迁移。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逋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拖欠
    指未按时缴纳或偿还钱粮、赋税等。例如《后汉书·刘虞传》提到“牢禀逋悬”,意为军粮供应被拖欠,导致士兵叛逃。
  2. 所欠租税
    特指积欠的赋税。如《旧唐书·李渤传》记载,地方官因旱灾仍被要求追缴三十六年前的欠税,称为“逋悬”。

二、文献例证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作品中。其拼音为bū xuán,注音符号为ㄅㄨ ㄒㄨㄢ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半规包亘笔简不渎不早当晩车马持服褫衿春溜出闲力从实电料电子表低迟抵抗犊鼻裩笃笃番滚滚该桩筻口戈鈇光宠孤鸿寡鹄海裔含誉洪钧画角环碧划子护持惠鲜脚搭着脑杓继舅惊惶万状静僻魁解泪流满面连栋连种蓼虫逦连轮派曼姬面茶面砖明婚正娶鸟踊偏衫倾褚三常素钱誊録官特赞天咫推及刓刻鏏鼎威烈小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