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勉力宣明。《書·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孔 傳:“欲王自勉明大德。”《國語·周語中》:“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
(2).褒美顯揚。《舊唐書·李晟傳》:“乃圖厥容,列于斯閣,懋昭績効,式表儀形。”
“懋昭”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懋”(mào)和“昭”(zhāo)兩字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勉力宣明
強調主動踐行并宣揚美德或理念。例如《尚書·仲虺之诰》中“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即指君王應勉力彰顯大德,以德治國。
褒美顯揚
用于贊美和表彰功績,如《舊唐書·李晟傳》記載“懋昭績効,式表儀形”,意為顯揚功績以表彰典範。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國語》等典籍,後為曆代史書沿用,兼具勉勵與褒揚的雙重功能。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懋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忄”和“日”,同時它的筆畫數分别是9畫和5畫。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曆史。
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懋昭》的寫法與簡體字有所不同。繁體字寫法為「懋曌」,其中的「曌」字和簡體字中的「昭」字相似。繁體字在現代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傳承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懋昭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的演變非常複雜,字形也有不同的變化。然而,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仍然能夠了解到懋昭的基本意義和用法。
下面是一個使用懋昭的例句:
「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表現出懋昭的品格和斯文的舉止。」
根據《懋昭》這個詞語的意義,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詞語。例如,「懋勉」有着努力、堅持的意思,與懋昭的意義相近;而「昭著」則表示明顯、突出的意思,與懋昭相互呼應。
在反義詞方面,與「懋昭」相對的詞語可以是「忸怩」,意為害羞、怯懦,在精神、行為上與懋昭相反。
總之,《懋昭》這個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忄”和“日”,筆畫數為9畫和5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繁體字形為「懋曌」。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它的字形有所改變。一個使用懋昭的例句是「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表現出懋昭的品格和斯文的舉止」。「懋勉」和「昭著」可以作為與懋昭相關的詞語,而「忸怩」則是其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