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伏的意思、竄伏的詳細解釋
竄伏的解釋
逃匿;隱藏。《國語·晉語二》:“ 杜原款 将死,使小臣 圉 告於 申生 ,曰:‘ 款 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導,以至於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 漢 王逸 《九思·逢尤》:“走鬯罔兮乍東西,欲竄伏兮其焉如。” 三國 魏 曹植 《白鶴賦》:“傷本規之違忤,悵離羣而獨處。恒竄伏以窮栖,獨哀鳴而戢羽。” 宋 陸遊 《與尉論捕盜書》:“此十許人,皆負重辟,相與竄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 清 鄧顯鶴 《<船山遺書>目錄序》:“既知事之不可為,乃退以著書。竄伏 郴 、 永 、 漣 、 邵 山中,流離困苦,一歲數徙其處。”
詞語分解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竄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uàn fú,其核心含義指隱藏、潛伏在某個地方,等待時機或機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竄”指快速移動或突然行動,“伏”意為隱藏或潛伏。兩者結合後,形容人或事物突然出現并暗中潛伏,伺機而動。多用于描述秘密行動、暗中活動或突襲等場景。
2.古籍例證
- 《國語·晉語二》中提到“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指放棄顯赫地位後隱匿于民間。
- 曹植《白鶴賦》中“恒竄伏以窮栖”,以白鶴隱匿栖息比喻失意者的孤獨。
- 陸遊《與尉論捕盜書》描述盜賊“竄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凸顯其暗中活動的特性。
3.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常見于古籍中描述逃匿、避世或伺機而動的行為,如《後漢書》記載姜肱“竄伏青州界中,賣蔔給食”。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軍事策略、動物習性(如猛獸潛伏捕獵)等。
4.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潛伏、隱匿、蟄伏。
- 延伸意義:既可指物理層面的隱藏(如藏身山林),也可比喻抽象狀态(如隱忍待發)。
“竄伏”既是一個具象的動作描述,也常被賦予文學化的隱喻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竄伏(cuàn fú)一詞的含義:
竄伏是指暗中潛伏、隱藏起來等待機會行動的意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中間的分隔線表示兩個字的連接,不是部首。
〈竄伏〉字的拆分部首:
竄的部首是穴(穴字旁),伏的部首是人。
〈竄伏〉字的筆畫:
竄有9畫(穴部3畫,别部6畫),伏有6畫(人部2畫,卧部4畫)。
〈竄伏〉字的來源:
竄伏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被用來形容人做事情時的隱蔽和伺機待發。
〈竄伏〉字的繁體:
竄伏的繁體字為「竄伏」。
古時候〈竄伏〉字的寫法:
在古時,竄伏的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太大差别。
〈竄伏〉字的例句:
他竄伏在黑暗的角落裡,等待着最佳的時機。
組詞:
竄伏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竄改、竄逃、伏擊等。
近義詞:
潛伏、隱藏、躲藏等可以作為竄伏的近義詞。
反義詞:
暴露、顯露、暴跳等可作為竄伏的反義詞。
以上就是關于《竄伏》一詞的相關解釋和衍生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