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皮膚起雞皮疙瘩。 宋 蘇轼 《雪後書北台壁》詩之二:“凍合玉樓寒起粟,先搖銀海眩生花。” 清 王嘉福 《粥廠謠》:“北風森寒肌起粟,胥吏重裘飽酒肉。”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伊詫異而且害怕的叫,皮膚上都起粟,就像觸着一支毛刺蟲。”
“起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ǐ sù,指皮膚因寒冷、恐懼或受到刺激(如聽到不適的聲音)而出現類似雞皮疙瘩的小顆粒。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醫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立毛反射”,由交感神經受刺激引發立毛肌收縮,導緻毛囊周圍凸起,屬于人體自然應激反應。
“起粟”不僅是一個生理現象的描述,也在文學中常被用于烘托環境或人物心理。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起粟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粟米發芽”。粟是小米的一種,起則表示發芽的意思。
起粟的拆分部首是“禾”,它的筆畫數是5。
起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農民在種植粟米時,當發現粟米開始發芽,便稱之為“起粟”。
繁體中文中,“起粟”這個詞的寫法是「起粟」。
在古代漢字中,起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演變曆史悠久,所以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字形可能會有變化。
1. 春天來臨,莊稼農田裡的粟米開始起粟了。
2. 農民們辛勤耕種,期待着粟米盡快起粟。
組詞:起芽、發芽、發苗。
近義詞:萌芽。
反義詞:收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