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綺疎 ”。指雕刻成空心花紋的窗戶。《後漢書·梁冀傳》:“窻牖皆有綺疎青瑣,圖以雲氣仙靈。” 李賢 注:“綺疎謂鏤為綺文。”《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彤雲斐亹以翼櫺,皦日炯晃於綺疏。” 李善 注:“ 薛綜 《西京賦》注曰:‘疎,刻穿之也。’刻為綺文,謂之綺疏也。” 五代 張泌 《南歌子》詞:“綺疎飄雪北風狂。” 清 趙翼 《題嶺南物産圖六十二韻》:“紅蕉宜綺疏,幽蘭稱空谷。”
“绮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绮疏”指雕刻成空心花紋的窗戶,常見于古代建築中。異體寫法為“绮疎”,其中“绮”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疏”意為镂空雕刻,合稱形容雕飾精美的窗格。
曆史文獻例證
文學應用
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繪“朱欄绮疏,竹簾紗幔”,展現江南宅院雅緻景緻;五代張泌《南歌子》詞“綺疎飄雪北風狂”則借窗格意象渲染意境。
結構與功能
此類窗戶通過镂空花紋實現采光與裝飾雙重功能,常見于亭台樓閣,材質多為木質,紋樣包括雲氣、花卉等吉祥圖案,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現代釋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绮疏”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古建築描述,亦被引申比喻文辭雕琢精美,如“文如绮疏”。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分析,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绮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繡花的線或絲,也可以指繡花的紋樣。
《绮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纟是糾的舊字形)和“束”。
《绮疏》一共由11個筆畫構成。
《绮疏》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一篇中,在南朝梁代的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
《绮疏》的繁體字為《綺疏》。
古代寫《绮疏》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
1. 她用五彩缤紛的《绮疏》裝點了衣裙,讓她更加美麗動人。
2. 這幅山水畫的筆觸雖然簡潔,但線條流暢,别有一番《绮疏》之美。
绮疏絲緞、绮疏纖細、绮疏繡衣
绮麗、絢麗、華美
簡樸、樸素、素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