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比喻在這個時候喪失機會或失敗了,在另一個時候得到了補償。東隅,日所出處;桑榆,落日所照處
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東隅,日所出處;桑榆,落日所照處。《後漢書·馮異傳》:“﹝ 光武帝 ﹞璽書勞 異 曰:‘ 赤眉 破平,士卒勞苦,始雖垂翅 回谿 ,終能奮翼 黽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南史·何敬容傳》:“少戢言於衆口,微自救於竹帛,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黨員不可存心做官發財》:“但是失之東隅,還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補牢,還未為晚。”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東隅”指東方日出之處,代指早晨;“桑榆”指日落時餘光照在桑樹、榆樹間,代指傍晚。成語原意為“早晨失去的,傍晚又得到了”,現多比喻在某一方面失利或失敗,卻在另一方面獲得補償或成功,強調得失的辯證關系。
該成語出自《後漢書·馮異傳》。東漢初年,劉秀派大将馮異征讨赤眉軍。馮異初戰失利,但最終用計反敗為勝。劉秀在诏書中稱贊他:“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注:部分資料誤引《淮南子》,但主流權威文獻均以《後漢書》為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現代應用或具體典故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句源自古代中國諺語的成語,意思是當你在東邊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在西邊會得到另一些東西作為補償。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亠”、“乙”、“又”,拆分筆畫為9畫。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明代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
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為「適隻東隅,收巨桑榆」,稍微有一些不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句:
1. 失去了工作,卻在疫情期間發現了新的人生方向,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 雖然他在比賽中落敗,但是他卻獲得了更多的經驗,确實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一些與這個成語相關的組詞包括:東隅、桑榆之景。
近義詞:東山再起、另有所圖。
反義詞:失之千裡、得不償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