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召;起用。亦指征召、起用的旨意、诏令。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南宮起請無消息,朝散何時得入銜?” 唐 元稹 《中書省議舉縣令狀》:“朝廷将欲漸去其弊,所以特設舉薦之科,明詔既行,起請尋下,有司再議釐革,何以取信於人?”
(2).奏請,上奏。 宋 範仲淹 《奏乞重定戰功賞格》:“臣等竊見用兵以來,戰陣行賞,逐處起請,所見各異。” 宋 蘇轼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有合行起請事件,謹具畫一如左。”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六:“刱比較酒務及收頭子牙契等錢,號經制錢,以助軍費。 宣和 末, 陳亨伯 宣 起請也。”
(3).起動,煩請。《水浒傳》第三九回:“ 晁蓋 聽罷大驚,便要起請衆頭領點了人馬,下山去打 江州 。”
(4).起身相請。 明 馮夢龍 《夢磊記·欽拿朱勔》:“[生]我又不是犯人,怎麼跪你?[丑起請介]這等,請坐了。”
“起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四種解釋:
征召/起用
指通過官方诏令或旨意選拔、任用人才。例如宋代範仲淹《奏乞重定戰功賞格》中提到“逐處起請”,即各地官員奏請調整賞格。
奏請/上奏
多用于古代官員向朝廷提出建議或請求。如蘇轼《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中“合行起請事件”,即需上奏的政務事項。
煩請/請求
表示客氣的請求,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水浒傳》第三九回“起請衆頭領”,意為煩請衆人協助。
起身相請
指起身邀請的動作,見于明代馮夢龍《夢磊記》中“丑起請介”,即角色起身請對方入座。
補充說明
建議具體理解時參考上下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起請》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作為動詞短語使用,意思是将某事物或某人請到某個地方或某個位置上。
《起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前者是“走”,後者是“讠”。其中,“走”的拆分部首為“走”,總筆畫數為7;“讠”的拆分部首為“讠”,總筆畫數為2。
《起請》一詞來源于《漢語大詞典》,屬于常用詞彙。繁體字為「起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起請》的拼音為qǐ qǐng。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書寫相似。
1. 他起請了一個著名演講家來給大家做講座。
2. 我向校長起請了您來參加我們學校的畢業典禮。
起床、請柬、請帖、起飛、請教、請示
邀請、約請、招待
拒請、不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