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差峭拔。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吳興園圃》:“池南豎 太湖 三大石,各高數丈,秀潤崎峭,有名於時。”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北口潮河川》:“ 古北口 控兩關中,崖壁崎峭,道路扼隘,距都城不二百裡,尤為鎖鑰重地。”
“崎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地形或物體的高峻且參差不齊的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意為“參差峭拔”,形容山石、崖壁等地勢高聳陡峭且表面不平整的狀态。例如,古文中常用以描繪奇石或險要關隘的形态。
古文例證
使用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描述自然景觀的險峻與參差感,如山石、關隘等。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地理描述。
相關詞彙
總結來看,“崎峭”通過“參差”與“峭拔”的結合,既強調高度上的陡峭,又包含形态上的不規則性,常用于突出自然景觀的雄奇險峻。
《崎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山勢險峻、峰回路轉的景象。它通常用來形容山峰、山谷、山坡等地勢陡峭、險惡的景觀。
《崎峭》的部首是“山”字旁,由右側的“且”字旁和左側的“尺”字旁構成。它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崎峭》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描述了山的險峻和峻嶺的景象。後來在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形容詞。
《崎峭》的繁體字為「崎峭」,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崎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辭源》中,它的寫法為「豈拗」,表示山石陡峭、彎曲。而在《廣韻》中,它的寫法為「栖狀」,形容山峰高聳、險要的樣子。
1. 這座山峰崎峭險峻,攀登起來非常困難。
2. 山谷裡崎峭的岩石形成了一個奇特的景觀。
陡崖、險山、峻嶺、峭壁
險峻、陡峭、險惡、險峰
平坦、緩和、平緩、平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