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差峭拔。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池南竖 太湖 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崎峭,有名於时。”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北口潮河川》:“ 古北口 控两关中,崖壁崎峭,道路扼隘,距都城不二百里,尤为锁钥重地。”
“崎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地形或物体的高峻且参差不齐的形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该词意为“参差峭拔”,形容山石、崖壁等地势高耸陡峭且表面不平整的状态。例如,古文中常用以描绘奇石或险要关隘的形态。
古文例证
使用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描述自然景观的险峻与参差感,如山石、关隘等。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古典文学赏析或特定地理描述。
相关词汇
总结来看,“崎峭”通过“参差”与“峭拔”的结合,既强调高度上的陡峭,又包含形态上的不规则性,常用于突出自然景观的雄奇险峻。
《崎峭》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山势险峻、峰回路转的景象。它通常用来形容山峰、山谷、山坡等地势陡峭、险恶的景观。
《崎峭》的部首是“山”字旁,由右侧的“且”字旁和左侧的“尺”字旁构成。它总共包含了12个笔画。
《崎峭》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篇中,描述了山的险峻和峻岭的景象。后来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形容词。
《崎峭》的繁体字为「崎峭」,没有太大变化。
在古代,崎峭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辞源》中,它的写法为「岂拗」,表示山石陡峭、弯曲。而在《广韵》中,它的写法为「栖状」,形容山峰高耸、险要的样子。
1. 这座山峰崎峭险峻,攀登起来非常困难。
2. 山谷里崎峭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
陡崖、险山、峻岭、峭壁
险峻、陡峭、险恶、险峰
平坦、缓和、平缓、平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