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病。 南朝 宋 謝靈運 《酬從弟惠連》詩:“寝瘵謝人徒,滅迹入雲峯。” 宋 秦觀 《春日雜興》詩:“寝瘵倦文史,駕言從遨嬉。”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懷伯兄五十韻》:“寝瘵 西湖 夕,含情絶塞煙。”
“寝瘵”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寝瘵”指長期卧病在床,無法痊愈的狀态。該詞由“寝”(卧床休息)和“瘵”(病痛)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因病卧床”,強調疾病持續時間長且難以康複。
“寝瘵”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常見于古典文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代(人或事物)。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提供的來源進一步查閱。
寝瘵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一個人在睡眠中受到的疾病折磨。寝瘵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寝 (chén) 和瘵 (zhài)。
寝字的部首是宀 (mián),表示與床榻、居住等有關的意思。瘵字的部首是疒 (nè),用來指代疾病、病痛等。所以,寝瘵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在寝床上所遭受的疾病。
寝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南史·江淮傳》中就有記載:“寝瘵所撲,多至喪命。”這表明寝瘵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在繁體字中,寝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寝瘵的古字寫法并沒有留下明确的記錄。根據相關資料推測,它的古字形可能采用了類似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寝瘵的例句:
寝瘵的組詞中,可以與表示疾病的詞語搭配,例如“寝瘵之患”、“寝瘵纏身”等。
寝瘵的近義詞可以是“寝疾”、“睡疾”等,用來描述在睡眠中所遭受的疾病折磨。
反義詞則可以是“安睡”、“平安無事”等,表示在睡眠中沒有受到疾病困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