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恰待的意思、恰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恰待的解釋

剛要,正準備。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将腹中愁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水浒傳》第七回:“ 張三 恰待走, 智深 右腳早起,兩個潑皮都踢在糞窖裡掙紮。”《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牛浦 見他叫,大着膽走了進去,見和尚已經将行李收拾停當,恰待起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恰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時間指向性的副詞短語,多見于古代白話文學作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典文獻語料分析,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時間節點表達

表示“正要做某事的瞬間”,強調動作即将發生但尚未完成的狀态。例如《水浒傳》第四回“恰待下拳時,認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此處“恰待”指魯智深舉起拳頭即将擊打的時刻。該用法常與突發性事件形成轉折關聯,凸顯事态變化的戲劇性。

二、意圖性強調

在元代雜劇中,“恰待”常與心理動詞搭配,表示“剛剛産生某種打算”。如《西廂記》中“恰待自盡,忽然聽得有人叩門”的表述,既說明時間上的臨界點,也暗含主體思維活動與外部事件的沖突。這種雙重語義特征使其成為古代叙事文學中制造懸念的常用詞彙。

語法特征:

  1. 多位于句首或謂語動詞前作狀語,如“恰待問路,那樵夫卻轉身離去”
  2. 常與“忽”“忽然”等轉折副詞呼應,構成“恰待…忽然…”的句式結構
  3. 明清話本中可見“恰待要…”的強調形式,如《警世通言》“恰待要跳,卻被胡美背後抱住”

詞源演變:

該詞由時間副詞“恰”(《說文解字》釋為“用心也”,後引申為“正好”)與表預備義的“待”複合而成,最早見于宋元戲曲文本,明代達到使用高峰。清代《紅樓夢》等作品仍見少量用例,印證了其作為近代漢語階段特殊時間表達形式的語言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恰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恰待”表示“剛要,正準備”的動作狀态,常用于描述即将發生但尚未完成的行為。例如《水浒傳》中“張三恰待走”即指張三剛要離開的瞬間。

  2. 發音與注音

    • 拼音:qià dài
    • 注音符號:ㄑㄧㄚˋ ㄉㄞˋ
      該發音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中均有統一标注。
  3.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将腹中愁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
    • 《儒林外史》:“和尚已經将行李收拾停當,恰待起身。”
      這些例句體現了“恰待”在明清小說中的典型用法,強調動作的臨界狀态。
  4. 詩詞中的引用
    元代馬緻遠《清江引》中“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以及元好問“啖蔗何妨晚,栽槐恰待榮”,均通過“恰待”銜接自然景物與時間推移,增強文學表現力。

  5. 總結用法特點
    “恰待”屬于古白話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中常作為時間狀語,突出動作的“即将性”。其結構由副詞“恰”(表恰好)與動詞“待”(表等待/準備)複合而成,整體傳遞一種蓄勢待發的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柏翎兒寶珥保皇杯葛測角器箠掠出韻刺美當兵返影浮梁剛敏告回歸翮徽商兼善天下澗溪毛校訂籍除階廊極福金琅珰紀實舊壘箕帚婦老人煉石流遁滿盈玫瑰柱門釘銘飨謬算末班車沐猴冠南戲鬧籃弄玉強悍寝牀輕財親支秋典秋蓮人豕橤橤潤槖散碎山豪神呪庶類四辟酸氣瓦窦迕道武童铦鋼相失交臂舷梯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