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要,正準備。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将腹中愁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水浒傳》第七回:“ 張三 恰待走, 智深 右腳早起,兩個潑皮都踢在糞窖裡掙紮。”《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牛浦 見他叫,大着膽走了進去,見和尚已經将行李收拾停當,恰待起身。”
“恰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恰待”表示“剛要,正準備”的動作狀态,常用于描述即将發生但尚未完成的行為。例如《水浒傳》中“張三恰待走”即指張三剛要離開的瞬間。
發音與注音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詩詞中的引用
元代馬緻遠《清江引》中“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以及元好問“啖蔗何妨晚,栽槐恰待榮”,均通過“恰待”銜接自然景物與時間推移,增強文學表現力。
總結用法特點
“恰待”屬于古白話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中常作為時間狀語,突出動作的“即将性”。其結構由副詞“恰”(表恰好)與動詞“待”(表等待/準備)複合而成,整體傳遞一種蓄勢待發的語境。
《恰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等待合適的時機。它用以形容在適當的時機才行動,表達了耐心等待的心态。
《恰待》這個詞由“心”和“台”兩個部首組成,共有8個筆畫。
《恰待》最早出自于元朝作家馬緻遠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中。這首詩表達了對家人的深情告别及盼望團圓的情感,并以“将恰恰待它時”,表現了等待合適的時機的主題。
《恰待》的繁體字為「恰待」。
在古時候,寫作《恰待》的漢字有些許變化。以篆書為例,它的寫法為「忄台」。
1. 我們需要恰待一個更好的機會,再做決定。
2. 他在困境中恰待着時機的到來。
恰當、等待、恰如其分
等候、等待、耐心等待
急于行動、不耐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