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陀的意思、补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陀的解释

见“ 补陁落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补陀(bǔ tuó)是汉语中对佛教圣地“普陀”的异写形式,特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词源与演变

“补陀”源于梵语“Potalaka”(音译“补怛洛迦”),意为“光明山”或“小花树山”。唐代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此山为观世音菩萨居所。汉语中“补陀”与“普陀”通用,因方言及历史文献转译差异形成两种写法,明清后“普陀”渐成主流,但古籍中仍保留“补陀”用法。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补陀洛迦”条;《大唐西域记》卷十。

二、基本释义

  1. 本义

    指浙江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据《普陀山志》载,其名始于五代后梁时期,日本僧人慧锷请观音像归国受阻于此,建“不肯去观音院”,遂成佛教圣地。

    来源:《普陀山志·开山缘起》;《佛祖统纪》卷四十二。

  2. 引申义

    象征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道场,引申为“清净佛国”或“修行圣地”。如清代厉鹗《普陀纪胜》诗云:“补陀海色连空碧,梵呗潮音共一天。”

    来源:《中国佛教名胜辞典》;《清诗纪事》。

三、文化内涵

补陀山作为观音信仰中心,承载“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华严经·入法界品》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其地理特征(海岛、紫竹林、潮音洞)均被赋予宗教象征,成为文学、绘画中的常见意象。

来源:《大方广佛华严经》;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件(1982年)。

注:现代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以“普陀”为正条收录,“补陀”列为异称,释义强调其宗教与地理双重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补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佛教圣地相关

“补陀”是“补陁落迦”(梵文Potalaka的音译)的简称,指佛教中的圣地普陀山,尤其与观音菩萨信仰相关。例如:

  1. 地理指向:宋代文献记载其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观音道场的象征。
  2. 文化意象:诗词中常以“补陀岩”代指观音修行之地,如“补陀岩上问观音”()。

二、其他解释

部分词典提到“补陀”有“补救缺陷”的含义(),但此说法在其他权威来源中未明确印证,可能为个别释义或误读。

使用建议

在文学或宗教语境中,建议优先采用“佛教圣地”的释义;若涉及成语类表达,需结合具体上下文谨慎判断。更多信息可参考《云麓漫钞》《海山》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异邦禁閟宫逼火不轨不物车镜吃力不讨好窗洞蹿腾打字机竳竳低腰多功能附批公营还香了愿贺客洪名化声秽累解困井阑绝迹决口滥好人略意陵隧论赋罗裀麻沙篾条莫是嗯哎匏瓜空悬扑蝶会钤压清哀气焰软款三犁三臡八葅殇服设设诗农受胙水银灯素骥夙兴夜处宿恙逃突条桑通昽玩索违天悖理蚊烟窝穣吴咏遐策襄办嫌难